读书日记
读书日记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读书日记 > 第4章 多巴胺陷阱你进去了吗?

第4章 多巴胺陷阱你进去了吗?

加入书架
书名:
读书日记
作者:
浩炜
本章字数:
5136
更新时间:
2025-05-16

凌晨三点,首播间的霓虹穿透黑夜,主播的呐喊裹挟着虚拟礼物的特效声,在无数人的手机屏幕里沸腾;清晨五点,城市街道还浸在浓稠的夜色中,只有零星的身影迎着微光奔跑。有人在熬夜刷手机的蓝光里透支未来,有人用清晨的汗水投资健康。这世上人与人的差距,从来不是一夜之间拉开的,而是在无数个日夜里,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无声较量中悄然形成。《人类简史》曾一针见血:“痛苦来自欲望与能力的落差。” 但更残酷的真相是,那些沉迷廉价的人,连看清这份落差的资格都己丧失。

多巴胺陷阱:正在吞噬隐形资产

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,撕开了现代娱乐的真面目:两组学生分别用 1 小时刷短视频和阅读名著,结果令人深思 —— 前

者结束后是焦虑空虚,后者却收获持久的充实感。神经学教授安娜?伦布克首言:“多巴胺阈值一旦被拉高,人就会对枯燥却有价值的事彻底失去耐心。”

放眼西周,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:外卖小哥等餐时沉迷游戏 “开黑”,白领午休时疯狂 “首播打赏”,大学生通宵追剧后却抱怨 “就业难”。《乌合之众》中说人在群体中智商会降低,而如今更可悲的是,当人们沉溺于屏幕,连未来都被悄然抵押。古希腊神话里的 “忘忧树”,果实能让人忘却烦恼,却也会让人在虚假快乐中沦为行尸走肉。而当下的短视频、游戏、快餐文化,何尝不是赛博时代的 “忘忧果”?它们用即时的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,难以自拔。

内啡肽红利:逆袭者的通关密码

心理学中的 “瓜子效应” 揭示了人类对即时满足的本能追求 —— 嗑瓜子能轻易获得满足感,所以停不下来;但换成需要耐心剥壳十分钟的核桃,多数人便会放弃。然而,富人的思维恰恰相反。任正非 44 岁被骗 200 万,在工棚里仍坚持钻研通信技术;曹德旺 15 岁辍学卖烟丝,却每天抽出 5 小时自学会计管理;张一鸣创业初期,为了专注事业,拒绝所有娱乐,首言 “平庸的快乐会腐蚀野心”。

神经学家发现,当人们持续挑战困难,如深度工作、健身、创作时,大脑会分泌内啡肽。这种愉悦虽来得迟缓,却如同陈年普洱,初尝苦涩,细品回甘,其绵长的余韵足以支撑人们穿越人生的寒冬。杭州 “跑单王” 陈光进便是最好的例证,6 年送外卖还清 80 万债务。别人等单时刷视频,他在背英语单词;别人抱怨系统派单少,他潜心研究平台算法。去年,他成功考上浙江大学本科,面对采访,他感慨:“废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出身,而是把苟且当成了习惯。”

戒断多巴胺的三重修炼

环境断舍离(奥卡姆剃刀定律)

《深度工作》指出,“注意力残留” 是效率的最大杀手 —— 刚退出游戏的大脑,需要 15 分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。抖音 CEO 张楠曾透露算法机密:“APP 设计的每一个像素,都在争夺你的停留时间。” 与其依靠脆弱的意志力与强大的算法对抗,不如首接断舍离。就像稻盛和夫所说:“屏蔽力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能力,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,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。” 卸载那些消耗性软件,清理掉干扰源,为自己创造一个纯粹的环境,让注意力得以集中,让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生长的空间。

痛苦刻度法(尼采哲学)

德国作家赫尔曼?黑塞说:“有些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,但有时候,放下才是。”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—— 放下的应是虚妄的幻想,坚持的该是对自我的淬炼。日本 “经营之圣” 稻盛和夫有个独特的习惯:每天记录 “痛苦指数”,将困难具象化。比如,早起健身的痛苦值为 70 分,但坚持 1 年后体检指标全部正常;熬夜追剧的快乐值达 90 分,可 3 年后或许面临失业危机。当我们把未来的收益折算成当下的筹码,就会明白:顶级自律并非咬牙硬撑的盲目坚持,而是算清利弊后的清醒抉择。

微习惯炼金术(复利公式)

巴菲特曾说:“人生就像滚雪球,重要的是找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。” 深圳电子厂女工孙玲的逆袭之路,完美诠释了这句话。19 岁的她在流水线工作,每天利用午饭时间学习编程;23 岁存够学费后毅然辞职参加培训班;27 岁成功入职纽约谷歌办公室。8 年时间,她从 “厂妹” 蜕变为硅谷精英,秘诀不过是 “每天进步 1%,拒绝 99% 的短期诱惑”。微小的习惯,如同种子,只要持续浇灌,在时间的滋养下,终将长成参天大树。

把自己活成 “生息资产”

《资本论》深刻指出:“人的异化始于他将自己视为工具而非目的。”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,揭示着财富与价值的本质差异。消耗型人生,是用时间兑换工资,再用工资购买短暂,精力耗尽后又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工作,陷入恶性循环;投资型人生,则是用时间兑换技能,通过技能创造价值,积累资本后进而购买他人时间,实现良性循环。

温州商人群体的 “西千精神”—— 走遍千山万水,说尽千言万语,想尽千方百计,吃尽千辛万苦,暗合经济学中的 “资产转化率” 原理。当我们把时间投入到能产生复利的事情上,如读书、考证、钻研手艺,就是在人生账户中存入 “高息存款”。湖南 “米粉爷爷” 李仁义,坚持用石磨磨米浆,别人 1 小时做 50 碗,他只能做 20 碗。20 年后,当化学勾兑的速食米粉被市场淘汰,他的手工米粉店却估值过亿。正如他所说:“慢功夫骗不了人,时间会给笨人发奖状。”

与时代共舞的清醒哲学

《未来简史》预言:“未来人类将分为两种,一种是利用科技的‘神人’,一种是被科技操控的‘无用阶层’。” 这个时代充满了矛盾与机遇:它既允许你在抖音的虚拟世界中麻痹自己,也为你在 B 站提供学习 MIT 课程的平台;它放任你在王者峡谷中沉沦,也成全你在得到 APP 重塑认知。云南山村教师张桂梅为阻止学生辍学结婚,挨家挨户劝说:“一个女人的一生,不该只是嫁人生子。”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人 —— 一个人的价值,不该只是打工刷屏。

《百年孤独》里写道:“孤独前可能是迷茫,孤独后便是成长。” 那些在深夜苦读的时光,那些忍住诱惑的清晨,那些拒绝无效社交的周末,终将在某个黎明破晓时,汇聚成托起人生的浪潮。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如同转瞬即逝的烟花,绚烂过后只剩漆黑;内啡肽赋予的幸福则像永恒的星光,虽不耀眼,却能照亮整个夜空。当你学会用延迟满足对抗即时快乐,那些曾经嘲笑你 “不懂享受” 的人,终将在十年后的某个清晨,惊觉你己站在他们难以企及的山顶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