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,科研所的电话响个不停,员工们忙得脚不沾地。
其他省份的合作邀约纷至沓来,整个研究所弥漫着紧张而亢奋的气息。
“你好,这里是京州研究所。”年轻职员一边接听电话,一边迅速记下对方信息,“好的,我们会尽快答复您。”
所长室里,孙连城看着案头堆满的合作文件,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——既有兴奋也有忧虑。
“这回真是闹大了。”他暗自思忖,“可这么多合作选项,究竟该怎么取舍呢?”
张含文与程国良各自在办公室内,正分别与外省代表商谈细节。
张含文抹去额角汗珠,说道:“这么多合作对象,确实令人目不暇接。但咱们必须慎之又慎,不能轻易许诺。”
程国良点头附和:“没错,这关乎整个研究所的未来走向,绝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会议室中,关于合作计划的激烈讨论正在进行。
“这个省份虽然条件尚可,但其研究重点偏离我们的方向。”一位专家发表意见。
“我认为另一省份的技术支持更为可靠。”另一名专家持相反观点。
众人各执一词,争论得热火朝天。
实验室里,几位教授依旧专注于人造光剑的研究工作。
邓子明教授注视着手中的资料,语气沉稳:“此刻正是紧要关头,我们的研究绝不能松懈,必须为未来合作奠定更牢固的技术基石。”
王天来教授点头附和:“确实如此,但我们同样需谨记保密原则,防止核心技术外泄。”
吕守信教授激励团队:“诸位加油,这对我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。”
然而,就在研究所上下为合作事宜奔走时,一份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平静。
与此同时,孙连城正身处异地,出席一场重要会议。会议室内庄严而严肃,窗外明媚的阳光洒入,却未能驱散他内心的焦虑。
他静静地坐着,目光频繁落在身旁不停震动的手机上。
趁会议间隙,他迅速抓起手机,走向一处僻静之处拨通了研究所的电话。
“是我,孙连城。”他的声音略带倦意,却依旧清晰坚定。
电话另一端,张含文急切地说:“孙所,这里的情况很棘手,我们都快不知如何是好了。”
孙连城深深吸了一口气:“别慌,听我说。关于光剑演示,一定要凸显其创新价值与实用意义,同时确保核心技术的安全。”
“面对合作提议,务必慎重考量对方的实际能力与诚意,切勿仅着眼于短期利益。”
张含文边听边飞速记录,口中不断回应:“明白,孙所,我会照办。”
孙连城接着叮嘱:“至于外界的质疑与揣测,我们应当冷静应对,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。”
“不过,态度上不宜太过强硬,要展现我们愿意携手合作的姿态。”
这时,程国良靠近电话问道:“孙所,关于资金分配,这么多合作项目,可真是个难题啊。”
孙连城低头沉吟了片刻,开口道:“资金分配必须合理,首要任务是保障重点项目顺利进行。”
他又补充道:“同时,需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,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精准投入关键环节。”
会议室门外隐约传来了脚步声与低语,令他稍有分神。然而,他迅速收敛心神,继续说道:“此外,在与其他省份合作时,应着眼于长远布局,而不仅仅是短期收益。”
“务必挑选那些能与我们形成资源互补的伙伴。”
电话另一端的张含文与程国良连连附和。孙连城在交代完一些具体事项后,语气严肃地说:“这是研究所的重要契机,同时也是严峻考验,我们必须万分谨慎,绝不能犯任何错误。”
就在他准备结束通话之际,张含文忽然喊道:“孙所,稍等!还有一个紧急情况!”
当天晚上,《人造光剑引发争议》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。张含文的声音透着紧迫感:“孙所,目前网络上有人对人造光剑的存在表达了强烈不满,称其可能带来巨大隐患。”
“还有一些人甚至怀疑演示的真实性,认为是在故意炒作。”
孙连城眉头深锁:“先别着急,我这边处理完事务就赶回去。你们先安抚好舆论。”
挂断电话后,孙连城神情更加凝重。虚拟空间中,围绕人造光剑的讨论正愈演愈烈。一位署名“忧患意识”的网民在论坛上发表帖子:“如果这项技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,后果将不堪设想!”
此言一出,迅速引来大批评论响应:
“确实可怕,这样的未知力量实在令人担忧。”
一间喧嚣的咖啡馆内,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,一群人在热烈争辩。
“这东西未免太过离奇,恐怕不过是实验室的一场噱头罢了。”一个声音带着几分不屑。
“小心为妙,说不定就是个圈套。”旁边有人附和。
“谁能想到光剑说来就来了?现代科技不可能如此超前吧。”年轻的脸庞写满疑惑,激动地比划着。
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端起咖啡杯轻啜一口,慢条斯理地开口:“任何技术革新都有代价,但停滞不前更可怕。”
街道上,一群情绪高昂的人手持标语 ** ,上面写着“拒绝危险发明”“保障公共安全”等字样。
大学教室里同样战火弥漫。“这是人类智慧的巅峰,必须拥护。”一位戴眼镜的学生坚定地说。
“若使用不当,后果难以想象。”另一人针锋相对。
就在争议愈演愈烈之时,一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撰写了一篇剖析人造光剑的论文,立刻引发了舆论风暴。
他的文章让空气更加凝重,研究所内所有人忙得不可开交。
为安抚外界疑虑,张含文与程国良策划了一场公开讲座,介绍光剑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会场设在一座宽敞明亮的会议室,柔和的光线洒满西周。
窗外,微风拂过树梢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
张含文站在讲台上,清了清嗓子,面带微笑:“大家好,今天我们将揭开人造光剑的秘密。”
听众们的目光齐刷刷聚焦过来,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。
程国良站在一旁操控设备,屏幕随之映出光剑精密构造的图像。
张含文指向屏幕,开口道:“诸位请看,人造光剑的核心在于一项创新性的能量转化与束缚技术。”
“借助特定材质与工艺,我们能够将能量高效转化为光能,并以磁场将其限制于剑体范围,从而生成稳定的光刃。”
有人举手发问:“那么这种能源来自何处?它会引发能源短缺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