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清晨,旭日初升,金光洒在巍峨的宫殿之上。朝堂之内,肃穆之气如厚重的帷幕般弥漫开来。太常寺前殿中,朱梁画栋之下,文武百官身着朝服,冠冕堂皇,齐聚一堂。今日并非寻常朝会,乃是由王莽亲自钦点、礼部殚精竭虑精心筹办的“改革方向大辩论”。此番设坛,意在广集众家之卓识,明晰治国之大道,调和新旧思潮之激烈纷争,奠定长治久安之国策根本。
李想身着一袭青衫,头戴方巾,静静地立于偏席一角。他神色沉稳,双眸平静无波,宛如千年古井之水,深不可测。虽未被指定为辩臣,但他早将这场论战视作一盘错综复杂、变幻莫测的棋局,每一步棋都需反复思量、慎之又慎。他目光如炬,锐利地扫过群臣,只见御史台中有白发苍苍、满脸皱纹却依旧秉持旧学的老儒,他们神情肃穆,眼神中透着固执与坚守;工部里朝气蓬勃、意气风发且怀揣新念的新进官员,他们身姿挺拔,眼中闪烁着对革新的渴望;还有兵部中立观望、表情凝重、权衡利弊的将领,他们双手抱臂,眼神在各方之间游移。这些人无一不是这场思想交锋中的关键棋子。
“诸卿既列于此,便当畅所欲言。”王莽端坐龙椅之上,身姿挺拔,不怒自威。他声音不疾不徐,语调平和却自带一股威严,“新政推行至今,成效与争议并存。今设此坛,不为争一时之胜负,只为求治国之真知。”
话音刚落,王诚便快步起身,整理好衣袖,仪态庄重地拱手行礼。他面容刚毅,目光坚定:“陛下圣明。臣以为,改革之要,在于因时制宜。昔日《周礼》教化万民,功绩卓著,然今时不同往日,世事变迁如白云苍狗,需融通古今之精华,使士子既能明晓圣贤义理,亦能洞察世间实务。如此,方能顺应时代之变迁,强国富民。”
他语罢,场中数位老儒眉头紧皱,满脸不悦之色。一位须发斑白、胡须颤抖的大夫冷哼一声,声如洪钟,满脸的愤怒几乎要溢出来:“殿下所言‘实务’,莫不是指那些商贾之术、工匠之技?若将此等技艺纳入仕途,岂不是乱了祖宗传下的纲常?读书人的正道,应是修齐治平,潜心钻研经史子集,而非沉迷于奇巧淫技!”
王诚神色镇定自若,眼神从容不迫,朗声道:“大人所言差矣。农桑之利关乎百姓温饱,水利之功泽被一方土地,医卜之术可救人性命,此皆关乎社稷民生之大事。若弃之不顾,何谈富国强兵?如今国家面临诸多困境,犹如身处荆棘丛中,唯有不拘一格,吸纳各类人才,学习实用之术,方能披荆斩棘,走出困局。”
“荒唐至极!”又一位老臣猛地拍案而起,怒目圆睁,脸上青筋暴起,仿佛一头被激怒的雄狮:“自古治国,以礼为纲,以德为本。礼义廉耻,乃国之根基。今若令学子研习算术、天文、地理等杂学,岂不本末倒置,舍本逐末?长此以往,道德沦丧,人心不古,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!”
王诚微微一笑,嘴角上扬,带着几分自信与笃定,胸有成竹地取出一份卷宗缓缓展开:“此乃南阳郡学堂初试成果。学子们在半年间识字量倍增,且能计算田亩、测绘地形、辨识药草。他们学以致用,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。诸位大人不妨亲自阅览,看看这些成果是否真的毫无用处。”
众人传阅之间,低声议论渐起。几位年轻官员频频点头,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,认为王诚所言极是,改革势在必行;而保守派则面色凝重,双唇紧闭,眼神中充满了不满与抗拒,觉得这是对传统的公然亵渎。
李想在一旁默默记录,手中的笔尖游走如风,他时而皱眉沉思,时而快速书写,将各方言辞与神态尽数收入心底。他深知,这些言论不仅是今日朝堂上的激烈争执,更是未来施政方向的重要风向标。
“王大人之意,是要将天下学宫改作匠坊不成?”一名御史冷笑一声,嘴角带着嘲讽,言辞犀利:“若人人皆学器械之术,谁来守护礼法?谁来传承道统?如此一来,国家将失去精神之支柱,沦为蛮夷之邦!”
王诚毫不退让,挺首身躯,慷慨激昂地反驳道:“道统非止于经书,亦在于实践。墨家铸鼎,巧夺天工,推动了工艺技术的进步;农家耕田,养活万民,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。若皆斥之为奇技淫巧,则国家何以立足于世?我们不能因循守旧,固步自封,而应与时俱进,博采众长。”
此言一出,满堂哗然。有人用力点头称是,脸上露出钦佩之色,认为王诚高瞻远瞩,切中时弊;也有人怒目而视,手指王诚,指责他离经叛道,妄图颠覆传统。两派人士各执一词,争论声此起彼伏,气氛剑拔弩张。
李想的目光落在一位沉默寡言的礼部侍郎身上。此人姓杜,平日里不显山露水,此时却微微颔首,眉头微蹙,似有所悟。李想心中一动,眼神闪过一丝惊喜,此人或许可为日后变法之助力。
辩论愈演愈烈,气氛愈发紧张。只见双方人员脸红脖子粗,唾沫横飞,争吵声震得殿顶的琉璃瓦似乎都在颤抖。竟连一向低调、神色冷峻的兵部尚书也开口道:“若新政能使边关将士识图作战、修筑城防,增强军队战斗力,我兵部愿全力支持。毕竟,在这乱世之中,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国家安稳的保障。”
此言一出,局势陡然转变。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纷纷表态,有的激动地附议新政,认为改革是大势所趋,手舞足蹈,满脸兴奋;有的质疑新政的可行性,眉头紧锁,忧心忡忡,担心会引发社会动荡;还有的主张折中调和,不紧不慢地陈述观点,试图寻求新旧之间的平衡。争论之声此起彼伏,犹如春雷激荡,震荡着整个朝堂。
李想缓缓合上笔记,长舒一口气,心绪如波涛般翻涌。他面色凝重,眼神中既有坚定又有忧虑。他明白,今日之后,改革之势将更难逆转,但也意味着,保守势力必将疯狂反扑,一场更为激烈的斗争即将来临。
“诸卿所言,朕皆铭记于心。”王莽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他目光扫视全场,眼神深邃而锐利:“改革之道,贵在平衡。新政不可急于求成,亦不可停滞不前。今日之辩,望诸卿各取所长,摒弃偏见,共谋国是。”
散会之后,李想步出殿门,阳光刺眼,照得他一时睁不开眼。他抬手遮挡,却见王诚迎面而来,神情复杂,脸上既有胜利的喜悦,嘴角微微上扬,又有对未来的担忧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。
“你瞧见了吗?”王诚低声问道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,凑近李想耳边,轻声说道。
李想点头,冷静地分析道:“他在动摇。这是我们的机会。”
“动摇即是破绽。”王诚压低声音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,紧握拳头,“下一步,我们要想尽办法让他站到我们这边来。只要争取到他,我们在朝堂上就多了一份助力。”
李想没有答话,只是望向远处巍峨的太庙。青铜鼎依旧矗立其中,历经岁月沧桑,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,见证着一切纷争与权谋。
夜幕降临,星河低垂。月光如水,洒在李想府邸的屋顶。
李想独坐府邸书房,一盏孤灯摇曳,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的脸庞。他摊开一卷竹简,手持毛笔,蘸墨后细细书写今日所闻所感,神情专注而严肃,字字句句皆藏锋芒,似在为未来的改革之路谋划着什么。
忽然,一阵微风拂过窗棂,吹动帘帐。一道黑影如鬼魅般闪过,似有人潜伏于外。
李想不动声色,继续挥笔,眼神却变得锐利起来,口中却淡淡说道:“既然来了,为何不现身?莫要做那藏头露尾之事。”
窗外一片寂静,唯有檐角铜铃轻响,似在回应他的话语。
下一刻,一道寒光破空而来,首指李想咽喉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