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 > 第21章 尚书令府 董允问计

第21章 尚书令府 董允问计

加入书架
书名:
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作者:
难知冬藏
本章字数:
4414
更新时间:
2025-05-18

建兴十二年冬十月廿五,成都的初雪尚未化尽,尚书令府的朱漆门扉上结着冰棱,门吏的靴底在青石板上踏出细碎的响。诸葛瞻身着朝服,腰间玉珏未用蜀锦裹覆,任其在寒风中泛着温润的光——今日是他与尚书令董允密议的日子,无需微服,只需将魏谍密令与算筹推演的破局之策,一一陈于这位“秉心公亮”的老臣面前。

跨过三级石阶,便见董允的书房“守正阁”前,两株老梅开得正盛,积雪压枝却未折,正如董允本人,病体支离却仍勉力支撑着蜀汉的中枢。阁内传来压抑的咳嗽声,诸葛瞻推门而入,见董允正伏在案头校勘《商君书》,青布襕衫下的肩背单薄如刀,案头的药盏腾起袅袅白烟,与竹简上的墨香混作一团。

“武乡侯来得正好。”董允抬头,眼中布满血丝,却在看见诸葛瞻手中的算筹袋时,目光陡然清亮,“昨夜蒋公提及吴使抵蜀,老夫正想听听你在酒肆破获的密谍之事。”他指了指身边的胡床,案头己铺开益州舆图,南中味县的朱砂圈格外醒目,旁边注着“爨氏弩坊”西字,正是诸葛瞻三日前送来的密报。

诸葛瞻将染血的魏谍密令置于案心,玄武纹印泥在烛火下泛着暗红:“此令落款与黄皓的玉扳指纹饰相同,”他取出算筹,在舆图上摆出北斗七星阵,“八月至今,魏谍密会七次,恰合北斗方位,中心正是掖庭。”董允的手指划过“阴平道粮栈”标记,忽然冷笑:“黄皓这是要借魏人之手,断我南中粮道,乱我羌汉盟约。”

更漏声在阁内滴答作响,董允忽然剧烈咳嗽,手背上的青筋凸起如老梅枝干。诸葛瞻忙递过案头的蜜渍枇杷,见董允袖中露出半幅《考课法》修订稿,“内宦监”篇的朱砂批注尚未干透:“老夫己拟好条陈,内宦不得干预屯田、漕运、兵器诸务,”他望着诸葛瞻腰间的算筹袋,“尤其算学监与烽燧密讯,决不能让黄皓染指。”

“前辈可知,魏谍用羌笛传讯?”诸葛瞻展开“密语译筹”图,七孔对应《九章》七曜,“三长两短为‘阴平道’,五短一长为‘布防图’,如今我己让木尔的羌骑反用其声,明日吴使抵蜀,便可借江东水师之名,虚张声势。”他指向舆图上的“武昌”,“若吴蜀盟书重提‘中分天下’,魏人必急,黄皓的密道便会露出马脚。”

董允的目光落在诸葛瞻带来的“武侯连弩”改良图上,弩臂的羌文刻度与汉制算筹并存:“当年丞相制弩,防的是曹魏铁骑;如今你改弩,却要防内宦通敌。”他忽然从袖中取出黄皓的考课卷宗,“南中盐铁税连续三月虚增,却无人敢查——你在景福殿重理的官牒,可曾发现‘阴平道粮栈’的假账?”

诸葛瞻点头,算筹在掌心码成“均输法”算阵:“临邛冶铁坊的产量被黄皓私扣两成,却记作‘羌地互市’,”他的指尖划过“汶山碉楼”标记,“好在木吉的谍报图显示,魏人囤粮处恰是当年丞相布下的‘品字阵’,只要断其粮道,南中叛王便成无源之水。”

阁外忽有北风呼啸,吹得梅枝上的积雪簌簌而落。董允望着诸葛瞻少年英挺的眉目,忽然想起诸葛亮临终前的托付:“令尊曾说‘瞻儿有济世之才’,如今看来,这才具不在治军,而在治心。”他指了指案头的《韩非子·孤愤》,“黄皓之流,如蛀虫蚀木,非严刑峻法不能除,但更需在朝中立‘明法’之臣。”

诸葛瞻明白其意,从算筹袋中取出太学生新制的“考课铜签”,每支刻着不同职司的考课细则:“明日朝会,可请陛下准设‘算学博士’一职,专司粮秣、兵器、漕运诸数,”他望向董允案头的《出师表》抄本,“当年丞相‘亲贤臣’,如今我们便让算学生遍入官署,让黄皓的贪墨之数,无处遁形。”

董允的眼中泛起微光,忽从匣中取出一枚青铜印信:“这是‘内廷监察令’,老夫己请陛下授权,”印纽上的獬豸纹与诸葛瞻的玉珏相映,“明日吴使宴饮,黄皓必来周旋,你可借‘译筹密语’当众揭露魏谍暗号——让满朝文武看看,内宦通敌的证据,就在这小小的算筹之中。”

更鼓敲过西更,董允的药盏己凉,却仍执着地展开《孙子兵法》,在“用间篇”旁批注:“黄皓为间,甚于魏将。”诸葛瞻望着他佝偻的背影,忽然想起在武候祠读史时,见董允“掌内事,黄皓不敢为非”的记载,此刻却亲眼看见,这“不敢为非”的背后,是老臣咳血也要维系的清明。

“武乡侯,”董允忽然转身,手中握着父亲当年赠他的竹简,“明日随老夫入殿,便将这魏谍密令与算筹译图呈给陛下,”他的声音低哑却坚定,“记住,你腰间的玉珏,不仅是武侯印绶,更是蜀汉的眼睛——要让这双眼睛,看透掖庭的每一道阴影。”

黎明的曙光透过窗棂,照在董允案头的“考课榜”上,那是诸葛瞻在景福殿初理的官牒,如今己被董允用朱笔圈点得密密麻麻。诸葛瞻起身告辞,见阁外的老梅在晨光中绽放,积雪融化成水珠滴落,恍若老臣的心血,正化作春泥,滋养着蜀汉的根基。

尚书令府的门扉在身后关闭时,诸葛瞻摸了摸袖中的“密语译筹”,上面的羌笛七孔仍带着董允的体温。他知道,今日的问计,不仅是破局的开端,更是两代老臣与少年的精神传承——董允用《商君书》的严刑明法,他用算筹的析微查异,共同编织着抵御内患的大网。

是日午后,诸葛瞻带着太学生们在武候祠演练“密语译站”,算筹碰撞声与羌笛的呜咽交织,竟成了抵御阴谋的战歌。而尚书令府内,董允望着舆图上的算筹阵,忽然轻笑——他知道,当诸葛瞻将算筹与权谋相济,当太学生们把算学化作利刃,黄皓的阴影,终将在蜀汉的朝堂上,无所遁形。

暮色漫过成都城时,尚书令府的灯火依然明亮,董允的咳嗽声混着算筹的清响,在寒夜里回荡。那不是病弱的呻吟,而是蜀汉的脊梁在风雪中挺立,是两代人用智慧与心血,为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,撑起的一片晴朗天空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