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 > 第11章 景福殿烛 官牒重理

第11章 景福殿烛 官牒重理

加入书架
书名:
蜀相之后:瞻云复汉志
作者:
难知冬藏
本章字数:
3944
更新时间:
2025-05-18

建兴十二年秋八月十五,景福殿的铜灯在夜风中摇曳,将“明政殿”匾额上的金粉吹落,洒在堆积如山的官牒上,恍若星子坠地。诸葛瞻解下朝服,换上素色襕衫,袖中露出太学生新制的算筹袋,在烛影中泛着竹篾的清光——这是他今夜重理官牒的“利器”,也是连接古今的治世之钥。

“侯爷,尚书台送来牂牁郡三年考绩簿。”侍从的声音惊起砚中墨蚊,诸葛瞻接过泛黄的简册,见“朱褒”之名在“盐铁税”一栏空白处格外刺眼,指尖划过“建安二十三年夷汉互市”的旧记,忽然想起父亲《南征表》中“朱褒首鼠两端”的批注。他取过算筹,在舆图上标出牂牁郡的盐井分布,每处红点都与官牒中的缺漏一一对应。

殿外传来三更鼓响,景福殿的飞檐将月光切成碎片,落在“忠孝节义”的砖雕上。诸葛瞻展开从丞相府带来的《蜀科》残卷,在“考课”篇空白处写下“户籍必核人丁,税赋必查田亩,吏过必录其详”,墨迹未干,便有侍从来报:“庲降都督府密使求见,称爨氏在味县私铸‘大魏五铢’。”

密使匍伏在地,呈上的铜锭还带着南中熔炉的余温,上面的玄武纹与曹魏官币如出一辙。诸葛瞻的指甲陷入掌心,想起在成都巷陌听见的商客议论,忽然冷笑:“去告诉都督,明日便在卑水关开‘蜀汉五铢’铸炉,凡持魏币者,可半价兑换——爨氏想以钱货乱我南中,便让他们看看,汉家钱纹里的星辰日月。”

案头的《九章算术》忽然翻开,算筹在“均输章”摆出五铢钱的铜锡配比。诸葛瞻借着烛火,在官牒背面绘制铸币流程图,从矿石开采到范模雕刻,每一步都标着考课细则:“掌炉吏月课,以成品率为上;监工吏岁考,以私铸案发数为下。”这是他记忆中的唐代钱法,此刻却要在蜀汉的竹简上重生。

子时,尚书令蒋琬携《考课法》草案入殿,衣袂上染着夜露的寒气:“武乡侯可知,姚伷在朝堂放言‘新制乱祖’?”他指向案头的牂牁官牒,“朱褒的都尉印信还挂在牂牁郡衙,世袭制若不废,考课法便是虚设。”诸葛瞻抬头,见这位父亲指定的接班人眼中布满血丝,忽然想起《三国志》中“蒋琬方整有威重”的记载,遂取出昨夜拟的“南中改流三策”。

“第一策,废都尉世袭,设流官与夷帅共署;第二策,开夷汉互市,以盐铁定其心;第三策,”他顿了顿,指向算筹堆成的三角阵,“在味县、卑水、存鄢设三关,每关置屯田客千人,战时为兵,闲时为农——此乃‘屯田固边’之策,父亲当年在汉中用过的。”蒋琬的目光落在“共署”二字,忽然抚掌:“当年丞相七擒孟获,正是‘以夷治夷’,如今不过是旧瓶装新酒。”

更鼓敲过西更,景福殿的烛芯爆起灯花,照亮了墙上的益州舆图。诸葛瞻忽然发现,牂牁郡官牒中夹着一张残破的帛画,上面绘着南中盐井与蜀锦商路,正是父亲当年手绘的《南中经济图》。他取过朱砂笔,在空白处添上“医经科弟子随商队入南中,沿途施药”的注记,想起赵翁药庐的孩童,忽然觉得每一道官牒,都是悬在百姓头顶的一片天。

“侯爷,黄门侍郎送来了后主的《商君书》批注。”侍从的通报打断思绪,诸葛瞻接过竹简,见刘禅在“壹教”篇旁写着“医算皆为国本,勿分本末”,墨迹圆润如珠,与父亲的铁画银钩相映成趣。他忽然想起便殿中的羽扇,想起后主说的“新栋”,遂在考课法草案末尾添上:“太学诸生结业,必赴边郡实习三月,医学生赴南中,算学生赴汉中。”

寅时,景福殿外传来淅沥秋雨,诸葛瞻走到檐下,见宫墙上的“汉”字灯笼在雨中明明灭灭,像极了南中夷人祭祀的火把。他摸了摸袖中父亲的羽扇残片,忽然听见官牒堆中传来竹简相击的脆响——那是朱褒通敌的密信,被考课法的竹简压住,却终究露出了一角。

回到案前,他展开密信,魏使的印泥在烛下泛着暗红,忽然想起在武候祠夜读时,父亲的《便宜十六策》里“夫为将者,必明于盛衰之道”的句子。于是取过蜀锦,在密信背面绘制“南中谍报网分布图”,以味县为中心,向成都、汉中、建业伸出细如发丝的线——每一线,都是他布下的“眼”。

晨钟响起时,景福殿的官牒己分门别类堆成十二摞,最上方的“南中卷”贴着新制的火漆印,封泥上的玄武纹被刻意压扁,代之以展翅的朱雀。诸葛瞻望着案头未干的“考课七法”,忽然觉得这些竹简不再是冰冷的文书,而是蜀汉的筋骨,正在他的笔下重新连接、生长。

走出景福殿,秋雨己歇,宫城的琉璃瓦上蒸腾着白雾,将“克复中原”的匾额衬得如梦如幻。诸葛瞻摸了摸腰间的印绶,想起昨夜在官牒中发现的父亲手迹:“治大国者,如烹小鲜,贵乎精熟。”此刻他终于明白,所谓“重理官牒”,不是简单的整理文书,而是在历史的褶皱里,寻找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治世良方,再用现代的智慧,将它们织进蜀汉的未来。

景福殿的烛火,首到天明仍未熄灭,将少年的身影投在宫墙上,与廊柱上的“亲贤”二字重叠。那些被重新整理的官牒,即将送往各郡,成为考课法的基石,而诸葛瞻知道,在这看似琐碎的官牒之间,正流淌着蜀汉的血脉——只要这血脉不断,哪怕前路如夜,也终将迎来破晓的晨光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