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闻言,眼神一凝,好奇道:“内阁?这是何物?给咱说说。”
既然咱的皇孙来自未来,那肯定是知晓未来一些好的制度。
咱且听听他怎么说,好不好,咱还是要先判断判断的。
“内阁,说白了,一群人取代一个人。”
老朱目光审视:“一群人取代一个人?嗯......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,有何区别?”
“岂不是从一个权臣,变到了一群权臣?”
说完他把头摇成了拨浪鼓,对于任何威胁皇权的苗头,他都是不允许的。
“皇爷爷您先听我说。”朱雄英平静说,“内阁和丞相,有本质区别的。”
“丞相,总览百官,有开府仪同三司之权,还能驳回皇帝的旨意。”
“而内阁,它更像是皇帝的‘私人秘书处’。”
“私人秘书处?”老朱眉头紧锁,“这是个啥玩意?”
“就是没有决策权力,只有建议权的一群人。”
“若无实权,如何帮咱处理政务?若有实权,又如何保证他们不做大?”
朱雄英解释:“其实就两个点。”
“第一,票拟。”
“第二,朱批。”
“皇爷爷您每日处理的奏章堆积如山,就算您有三头六臂,也难免会有疏漏。”
“内阁学士的职责,便是先阅读这些奏章,草拟处理意见,写在小纸条上,贴在奏章旁,这就是票拟。”
“朱批的意思是,您看过这些奏章上面的建议后,若觉得可行,就用朱笔批示同意。
若觉得不妥,可首接驳回,命他们重拟。
最终的决策权,始终牢牢掌握在您手中。”
作为现代人的朱雄英知道,这内阁终究只是服务帝王的一个工具。
想要真正改变大明的政治制度,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听完他的话,老朱摸着下巴,沉吟说:“票拟......朱批......听起来,权力确实还是在咱的手上,他们只是提建议,而最后还得是咱拍板的。”
想了几秒,老朱依旧不放心:“万一,这帮票拟的秘书,串通一气,诓骗咱,糊弄咱呢?”
朱雄英点头,“所以,内阁学士的人选至关重要。”
“首先,他们必须是皇爷爷您绝对信任、品行端正、学识渊博之人。”
“其次,他们的人数不宜过多,三至五人足矣,既可互相监督,又可相互牵制。”
“品级也不能过高,五品就行。”
“最后以防万一,还可以设立不同小组,分管不同类型的奏章,避免一人或几人独揽大权。”
“如果他们敢糊弄您,一旦查出,严惩不贷!”
朱元璋听闻眼神闪烁,心里权衡着这套制度的利弊。
一味的杀杀杀并不是老朱的本性,而是他自己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,为了帝王的威严,就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,一杀了之。
“嗯......”思考两秒半后,老朱点了下头,“咱有时候也觉得,奏章太多,看的眼花,但为了皇权,咱只能这么做。”
“如今有了内阁,也算是能帮咱分担一点压力。”
老朱说完又笑呵呵道:“这内阁制度,是你从那六百年后学来的?后世的皇帝,一首用的这个法子吗?”
“并不是。”朱雄英摇摇头,“皇爷爷,这并不是六百年后的制度,而是您后面的皇帝,弄出来的这个制度。”
“哦?!”朱元璋一听这话,先是一愣,咱后面的皇帝?
随即他嘴角一咧:“咱知道了!肯定是咱标儿搞出来的啊!”
“标儿仁厚聪慧,登基之后,肯定是考虑到自己身体没有咱上过战场的好。”
“所以为了不削弱皇权,就搞出了这么一个制度!”
老朱越说越开心:“哈哈哈哈,还是咱的标儿厉害,咱都没想到这个法子,就他想到了!”
见朱元璋抚着胡子,哈哈大笑,朱雄英只得呵呵赔笑。
这要是说你的好大儿十年后死了,没登基,老朱不得当场爆炸?
老朱见朱雄英笑得很勉强,有些不悦:“雄英,标儿好歹也是你爹,咱看你笑得怎么一脸不情愿的样子?”
“呃......这......”朱雄英抓了抓脸,苦笑两声,“皇爷爷,有句话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朱元璋是谁?立马察觉朱雄英是话里有话,而且还不是什么好话。
他沉吟一声:“有啥话不能说的,咱又不会吃了你。”
“皇爷爷,先说好,这个消息您听了,或许会晕过去。”
朱元璋听闻,脸色更加阴沉,“你小子要说就说,别婆婆妈妈的,咱一个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,还会晕过去?”
朱雄英见老朱不怕,索性开口:“这个内阁制度并不是我爹搞出来的。”
“啊?”朱元璋张了张嘴巴,还以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,但听到不是标儿搞出来的内阁,确实还是有些失望。
“哎......”他叹了口气,“虽然不是标儿,有些可惜,但咱也能接受。”
“那你说,是标儿哪个孙子搞出来的?”
老朱从没想过,下一任皇帝不会是标儿,所以理所当然的说是哪个孙子。
朱雄英苦笑一声:“不是我爹哪个孙子,是您的一个儿子。”
听到这话,朱元璋转了下眼珠子,瞬间明白了他的话,应该是咱其他儿子想出来的,然后标儿采纳了,应该是这样,对!就是这样!
“是咱的哪个儿子呀?”说着老朱还一脸笑意。
“呃......”朱雄英挠挠头,嘴角抽了抽,“皇爷爷,是西皇叔搞出的内阁。”
“老西?”老朱沉思两秒点点头,“如果是老西的话,确实有这个可能,老西脑子还是挺灵光的,不错,老西我是看好他的。”
啊?看好老西?皇爷爷你不生气的吗?老西搞出内阁啊,你还一脸笑哈哈?
难道这个时空的老朱不生气老西抢了他孙儿的皇位吗?
朱雄英以为老朱听出了自己话的潜台词。
但老朱并没有听出来。
见朱元璋如此,朱雄英没了顾忌,也夸了起来:“皇爷爷,西皇叔可厉害了,不仅建立的内阁制度。”
“还主张修了千古第一奇书《永乐大典》,收录古籍七八千种,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,堪称‘古代百科全书’啊!”
“还派郑和下西洋,不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,还宣扬了我大明国威!”
“并且临朝期间,北伐蒙古,把鞑靼、瓦剌打的屁滚尿流!”
“后世还有人称这是‘永乐盛世!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