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合院风云再起
四合院风云再起
当前位置:首页 > 都市 > 四合院风云再起 > 第50章 南极冰原上的文化暖炉

第50章 南极冰原上的文化暖炉

加入书架
书名:
四合院风云再起
作者:
用户80550888
本章字数:
2896
更新时间:
2025-05-27

离开亚马逊雨林的湿热,西合院大篷车跨越重洋,向着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陆进发。1965年的南极科考刚刚起步,各国考察站星星点点分布在冰原之上。大篷车在特制履带的加持下,缓缓驶向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——长城站。寒风裹挟着雪粒拍打在车窗上,傻柱裹紧军大衣,看着温度计跌破零下30度:“好家伙,这地方连铁锅都能冻裂!”

抵达长城站时,站内的科研人员正围着煤油炉吃压缩饼干。看到大篷车的那一刻,几个年轻队员激动得首抹眼泪。许大茂立刻支起放映机,播放起《地雷战》,熟悉的乡音让狭小的站房里响起阵阵笑声;秦淮茹则带着队员们用有限的食材包饺子,冻得通红的双手捏出的饺子奇形怪状,却格外香甜。

王奶奶的剪纸遇到了新挑战——南极没有宣纸,她就用考察站的坐标纸创作。冰山、企鹅、科考队员,这些元素在她的剪刀下栩栩如生。当她把一幅《企鹅闹春》送给站长时,这位在冰原坚守半年的汉子眼眶:“这比任何勋章都珍贵。”

傻柱的厨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。他用大篷车上储存的黄豆生芽,用融化的雪水制作冻豆腐,还尝试将南极磷虾与北京豆酱结合,发明出“冰原炸酱”。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时,一位外国科考队员竖起大拇指:“这是我在南极吃到的最温暖的食物!”

文化交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。科考队员们教西合院众人如何在冰原上辨别方向,傻柱则把炒菜的颠勺技巧教给他们当作锻炼;许大茂将放映机搬到雪地,播放露天电影时,企鹅们排着队围坐在银幕前;王奶奶用红绸带教外国队员编中国结,这些“南极结”后来挂在了考察站的天线塔上。

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打乱了一切。电力中断,燃油告急,大篷车与考察站都陷入危机。傻柱带头用铁锅融化积雪,秦淮茹将仅存的粮食熬成浓稠的粥,王奶奶把自己的棉被拆了给队员们补衣服。许大茂则用摄影机记录下这段艰难时光,镜头里,各国科考队员围着火堆,用不同语言唱起《东方红》,火光映照着冰壁,宛如希望的图腾。

暴风雪过后,西合院众人决定举办一场“南极文化节”。傻柱推出“冰原宴”,用南极特色食材烹饪出“企鹅形状”的饭团;许大茂将科考队员的生活片段剪辑成纪录片,在雪地影院循环播放;秦淮茹组织了一场“冰雕大赛”,队员们雕出的中国龙与南极冰山交相辉映;王奶奶则教大家用冰雪制作剪纸,透明的冰晶剪纸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。

这场活动吸引了附近各国考察站的人员。美国科考队员带来了自制的巧克力,苏联队员献上伏特加,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。一位日本队员品尝了傻柱的“冰原炸酱”后,激动地说:“这味道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味噌汤,温暖首达心底。”

文化交流的火花还点燃了科研合作的热情。考察站的科学家们被西合院众人传播文化的执着打动,主动提出帮助大篷车改造。他们用废弃的科考仪器为大篷车加装了太阳能供暖系统,还教傻柱如何利用冰原资源制作“天然冰箱”。作为回报,西合院众人将带来的中医书籍和草药知识分享给考察站的医生。

离开南极时,长城站的队员们在冰原上排成“一路平安”的字样。傻柱握着方向盘,看着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考察站,大声说:“等开春,我带一车新鲜蔬菜再来!”许大茂的摄影机里,记录着这段特殊的旅程: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原上,西合院的烟火气与南极的冰雪碰撞出温暖的文明之光,证明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,文化与情感的交流永远不会被严寒阻隔。

大篷车缓缓驶离,车辙在雪地上留下长长的印记。下一站,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在等待着这群执着的文化传播者?但有一点可以确定——只要带着真诚与热爱,西合院的文化火种,就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绽放出独特的光芒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