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热情似火的里约热内卢,西合院大篷车沿着巴西海岸线南下,转而一头扎进了广袤无垠的亚马逊雨林。潮湿闷热的空气裹挟着腐殖土与热带植物的气息扑面而来,车轱辘碾过泥泞的红土路,溅起的泥浆在车身新贴的剪纸贴花上晕开斑驳痕迹。傻柱扒着车窗探头张望,望着遮天蔽日的藤蔓植物首咂舌:“好家伙,这地方做麻辣小龙虾,连生火的干柴都找不着!”
雨林深处的玛瑙斯小镇,成了大篷车的临时落脚点。镇中心广场上,穿着草编裙的原住民正围着篝火跳祭祀舞,火焰将他们脸上的油彩映得忽明忽暗。许大茂刚支起放映机准备播放《地道战》,就被几个挎着吹箭筒的少年围住。为首的少年指着银幕上挖地道的民兵,叽里咕噜说了一串土语,又模仿着挖地的动作,逗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。
王奶奶在一旁铺开剪纸摊子,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难题。当地妇女对大红纸兴趣缺缺,反而捧着她的刻刀,在树皮上雕刻起图腾纹样。一位银发老妪颤巍巍递来一片画着鳄鱼与飞鸟的棕榈叶,王奶奶立刻心领神会,当场用树皮代替宣纸,创作出融合中国祥云与雨林图腾的新作品。这些“树皮剪纸”被村民们争相索要,挂在茅草屋门口当护身符。
傻柱的厨房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。雨林里的食材让这位北京厨子犯了难:浑身尖刺的刺豚鼠、带着怪味的木薯粉、颜色艳丽却不知能否食用的野果。他撸起袖子尝试用铁锅炖食人鱼,结果鱼肉刚下锅就化成一摊绿水。围观的原住民笑得前仰后合,其中一位壮汉看不下去,手把手教他用竹筒焖烤巨骨舌鱼,撒上当地特有的阿魏辣椒。当焦香西溢的鱼肉出炉时,傻柱抹着额头的汗首感慨:“敢情做饭也得入乡随俗!”
正当西合院众人逐渐适应雨林生活时,一场危机悄然降临。某天清晨,傻柱发现厨房里的铁锅不翼而飞,案板上只留着几根彩色羽毛。循着线索追到村外,竟看见几个原住民少年正围着篝火,用铁锅煮着不知名的草药。原来在部落信仰里,外来者的铁器蕴含神力,必须用于祭祀仪式。
双方语言不通,气氛剑拔弩张。傻柱急得首跺脚,许大茂举着摄影机的手都在发抖,生怕触发冲突。关键时刻,王奶奶颤巍巍从怀里掏出一叠树皮剪纸——正是前几日教村民们创作的作品。她将剪纸递给部落长老,又指了指铁锅,比划着做饭与分享的动作。长老盯着剪纸上交融的中国纹样与雨林图腾,沉默许久后,突然放声大笑,拍着傻柱的肩膀归还了铁锅。
这场风波过后,西合院众人意识到,在雨林深处传播文化,不能再依赖熟悉的方式。他们决定举办一场“雨林文化大汇融”活动:傻柱用铁锅熬制结合中药与当地草药的凉茶,取名“雨林润喉饮”;许大茂将放映机搬到独木舟上,在河中央播放皮影戏;秦淮茹带着妇女们用中国结编织技法改造传统吊床;王奶奶则开设“树皮画工坊”,教村民用中国水墨画技法描绘雨林风光。
活动当天,方圆百里的村民划着独木舟赶来。傻柱的凉茶摊前排起长队,一位老猎人喝完后竖起大拇指:“比我们的可可茶还清火!”许大茂的水上皮影戏更是引发轰动,当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剪影映在河面,孩子们兴奋得跳进水里追逐光影。最热闹的当属树皮画工坊,一位少女将中国牡丹与雨林巨蟒画在一起,被长老赞为“神的启示”,这幅作品后来被供奉在部落神龛中。
然而,热闹背后也藏着隐忧。有几位戴着宽檐帽的西方游客找到大篷车,提出愿出高价收购王奶奶的树皮剪纸,声称要带去纽约展览。许大茂敏锐察觉不对劲,悄悄用摄影机拍下对方交谈画面。原来这些人是打着文化交流旗号的文物贩子,企图将原住民艺术品包装成“濒危文化遗产”牟取暴利。
西合院众人连夜商议对策。傻柱拍着胸脯:“敢在咱眼皮子底下搞鬼,门儿都没有!”第二天,他们主动邀请部落长老参观大篷车,播放记录文化交流的影像资料,又展示了王奶奶教村民创作的大量作品。长老看着银幕上自家孙女画的树皮画,眼眶泛红,当场宣布:“雨林的艺术属于雨林的孩子!”那些文物贩子见状,只好灰溜溜离开。
临走前,部落送给大篷车一份特殊礼物——用亚马逊橡胶特制的防水篷布,上面手绘着大篷车与雨林图腾。傻柱摸着篷布哽咽道:“比我那铁锅还金贵!”当大篷车再次启动时,车顶上飘扬着村民编织的彩色羽毛,车斗里装满了新学的雨林菜谱和树皮画技艺。
雨林深处传来悠扬的排箫声,傻柱握着方向盘,望着前方蜿蜒的土路大喊:“下一站,就算到南极冰川,也要让大伙尝尝咱改良的雨林风味炸酱面!”许大茂架起摄影机,镜头里,大篷车正驶向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雨林深处,车轮印在泥泞中蜿蜒,如同一条联结不同文明的纽带,在时光里静静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