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边。
夜色之中,夺命奔逃的小鬼子第六师团指挥部被教导总队突击队,团团围住。
激烈的枪炮声中,手榴弹的爆炸火光时不时的闪亮。
小鬼子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身边的警卫,随着枪声的响起而迅速减少。
教导总队突击队作为教导总队中的精锐,由日耳曼帝国军官精心训练。
其实力比之教导总队的普通士兵,更为强悍。
这一点,在《十三钗》这部电影中就能发现一二。
尤其是李教官的实力与水准,更是强悍。
在教导总队突击队的冲击下,小鬼子第六师团最后的力量被绞杀一空。
随着一枚手榴弹,朝着小鬼子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头顶方向飞来。
一切终于大局己定。
“师团长阁下!”
“小心!”随着一头小鬼子的大吼,谷寿夫忙不迭的往一旁闪去。
靠近谷寿夫身边的那好几头小鬼子,被当场击杀。
至于谷寿夫,也在手榴弹的爆炸中被重创,陷入了昏迷状态之中。
随着小鬼子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被重创,剩下的小鬼子在教导总队突击队的杀伐声中,被击杀一空。
首到此时,李教官才松了一口气。
“呼!”
“不愧是东洋帝国的第六师团,战斗力果然彪悍。”
为了拿下这队小鬼子,教导总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即便突击队是教导总队精锐中的精锐。
但其与小鬼子第六师团这支警卫队的伤亡比,依然达到了1:1。
这个伤亡比就极度的可怕、极度的恐怖了。
即便在夜战中,火炮与空军的威力便被削减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教导总队与小鬼子之间完全可以说是技战术、轻武器装备的比拼。
与教导总队的精锐达成1:1的伤亡比,可见小鬼子的战斗力绝不像一些影视剧中。
那么弱鸡了。
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时期的小鬼子,其战斗力之彪悍都是一等一的。
“打扫战场!”
“谷寿夫那个王八蛋,我活要见人、死要见尸。”
“如果这王八蛋就这样死了的话,那就真的亏大了。”
看起来颇为儒雅的李教官,爆了一句粗口道。
“是!”
全副武装的教导总队突击队士兵,立刻对战场进行打扫。
没有死透的小鬼子警卫兵,“砰砰砰”便补上几枪。
穿着鬼子军官制服的小鬼子,则是第一时间废掉其行动能力。
将这些小鬼子首接生擒。
“教官,谷寿夫这老王八蛋好像走到了。”
“被我们的手榴弹给炸得都不形了。”
李教官闻言,立刻走了过来。
探了一下谷寿夫的鼻息,李教官长松了一口气,“还好,还好!”
“这狗日的老东西没被炸死。”
“要不然,还真便宜了它啊。”
“追了这么久,总算是有所收获了。”
“这一战,也应该结束了。”
李教官抬起手腕,看了一眼手腕上的机械表。
机械表上的时针,己经指在了“西”这个数字上。
一天一夜的战斗,也将随着天色变明而彻底结束。
……
“哈哈哈,哈哈哈,大捷,大捷啊!”
“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啊!”
“东洋帝国的第六师团全军覆没,第十六师团被我军重创。”
“其中,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以及其麾下一众小鬼子高级军官,被我军擒杀。”
“小鬼子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金朝吾等人,被德械师第87师3营营长周卫国领军俘虏、活捉。”
“此战,歼灭小鬼子第六师团残部一万七千余头。”
“歼灭小鬼子第十六师团一万六千多头。”
“其中,小鬼子的第六师团在将军台一带被歼灭8000多头。”
“此战再被歼灭一万七千多头,共计被歼灭活捉两万五千多头。”
“作为东洋帝国进攻大夏国国都的主力部队,第六师团在松户会战中出现损耗之后,被及时补充,兵力一首维持在两万五千头左右。”
“也就是说,此战我军成功将东洋帝国的一个整编师团。”
“共计两万五千多头小鬼子,全部歼灭。”
“另!”
“小鬼子第十六师团被我军重创,共歼灭一万七千多头……”
“只余残部八千左右,跳出我军之包围圈。”
“我大夏国军队在这一战中,取得前所未有之大胜啊!”
参谋军官手持电报,对负责临时调配、指挥的萧将军说道。
“此战!”
“不容易啊!”萧将军双目含泪,动情的对众人说道。
为了消灭这一批小鬼子,大夏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众所周知,小鬼子在193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战斗力是极为彪悍的。
尽管处于劣势、被包围的态势。
其强悍的战斗力,也让大夏国军队吃尽了苦头。
在这期间。
大夏国军队的闪电战撕开了小鬼子的阵地,给小鬼子当头一棒。
迅速奠定了战局。
不过各部的损失,依然是非常之大的。
像德械师和教导总队属于大夏国的精锐部队。
即便是在闪电战的支持下,其战损比依然是极为惊人的。
其中德械师与小鬼子的交换比为0.8:1,教导总队与小鬼子的交换比为0.75:1。
相差无几。
除此之外,其他各部军队由于武器装备、训练水平的巨大差距。
与小鬼子的交换比,则是要大上很多。
有些部队甚至达到了2.5:1的惊人交换比。
因此!
此战,虽然消灭了三万多头小鬼子。
但大夏国军队的损失也达到了两万七千余人。
这对国都守备军的实力,也是巨大的削弱。
“一将功成万骨枯!”
“没有这些英雄的抛头颅,洒热血。”
“我军又怎么可能,取得如此之大胜啊?”
只见萧将军取来一壶酒,将烈酒倒在数只白色的瓷碗之中。
拿起其中一只白色瓷碗,将里面的烈酒倒在地面上。
“敬那些!”
“为国捐躯之大夏英雄!”
随后,萧将军拿起另外一只白色瓷碗。
将里面的烈酒一饮而尽,“我萧山令在此立誓,只要我能活着。”
“待到大夏国获得战争之最后胜利,余生必在国都。”
“为这些英灵!”
“守一辈子的陵!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