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:小镇的繁荣
随着新技术的推广,小镇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,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。紫云和南风景利用多余的粮食和资源,发展起了手工业和商业。小镇的名声逐渐传开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定居。
紫云蹲在晾晒谷物的场院中央,看着金黄的稻谷从竹筛里簌簌落下。南风景蹲在她身畔,灰扑扑的袖口沾着细碎的陶土,额角的汗珠在日光下闪烁。这些稻谷比往年沉实得多,的谷粒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"今年的收成够开五家碾米坊了。"他轻轻着稻穗,"灵泉催化的稻米熬出的粥,据说能让牙口不好的老李头一夜连喝三大碗。"
场院外的晒布架上,新染的蓝布在风中猎猎作响。林婶扯下一块浸透草木灰的麻布,指尖沾着染料的汁液:"南少爷说的那些豆科植物,真能让沙地变肥?"她身后传来老陈头的咳嗽声,"别听那年轻人瞎诌,我亲眼见他用豆秧沤出的绿肥让碱地里长出了西瓜。"紫云抬头时,正好看见老陈头把一车新摘的西瓜推进杂货铺,青翠的瓜皮上还沾着晨露。
小镇的清晨从打铁声中苏醒。南风景站在铁匠铺前,看着老李头用稻壳灰淬炼出的铁锅在火中泛着蓝光。"这种锅埋在炭火里炖野味,连最刁钻的赵婆子都说香。"老李头捶着腰从炉边首起身,"要不是小南教我掺了点矿石灰,这锅哪能硬得跟山石似的。"紫云把一篮新摘的蓝莓放在柜台上,玻璃罐里装满用稻酒泡着的草药:"明天集日,把这批药酒和铁锅一起送去东边商队。"
当第一场霜降降临,小镇的粮仓从未如此充实。紫云站在仓库前,看着村民们把沉甸甸的粮袋扛进仓库,听见南风景在身后轻声说:"这不过是序幕。"她转头时,看见他正把一小块矿石粉末轻轻洒在掌心,月光下,那抹蓝色的荧光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无限可能。
集市的喧嚣在午后达到顶峰。老陈头的杂货铺前挤满了背着竹篓的山民,他们用松脂和兽皮换走一篮篮腌制的紫薯干。林婶的小饭馆里飘出稻米酒的甜香,醉醺醺的汉子们举着陶碗高呼:"再添两斤那只会下蛋的鸭子!"南风景蹲在账本前,灰扑扑的指节在算盘上敲出清脆的声响:"这批陶器和铁锅能换回三车盐巴,足够开春前的用量。"
新迁来的张裁缝正用稻草绳捆扎一匹彩绸。他的妻儿在隔壁缝制棉袍,剪刀划过布料的沙沙声混着婴儿的哭声。紫云把一兜新磨的米粉塞进他怀里:"后山的矿洞里有适合做染料的赤铁矿,明早我带你去挑。"张裁缝接过米粉时,手指无意间触到她手心的茧子,那是一月前在盐碱地里挖沟渠留下的。
当第一场雪覆盖小镇时,紫云把最后一批种子放进土窑。南风景蹲在她身畔,灰扑扑的袖口沾着细碎的陶土,额角的汗珠在雪光下闪烁。"明年开春,"他轻轻着稻穗,"我们得在东边的山坡开辟果园。"紫云抬头时,正好看见远处山路上逶迤而来的马车,车辕上插着写有"收购陶器"的木牌。
小镇的繁荣在春雪消融时达到顶点。紫云站在新建的水车旁,看着水流带动石磨碾碎稻谷。南风景蹲在她身畔,灰扑扑的袖口沾着细碎的陶土,额角的汗珠在日光下闪烁。他们身后,新迁来的王先生正在教孩子们用稻草编织草帽,金黄的草绳在他指间舞出灵动的弧线。
当最后一车陶器被商队运走,紫云把一封新抄写的信件放进背囊。南风景蹲在她身畔,灰扑扑的袖口沾着细碎的陶土,额角的汗珠在夕阳下闪烁。他们身后,小镇的烟囱里正升起炊烟,那袅袅的白烟在暮色中与远方群山连成一片,仿佛诉说着未知的未来与无尽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