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袁清晏于袁府静思堂,向众人揭示了与张墨然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之后,时光仿佛也暂时放缓了它急促的脚步。张墨然,那个如同鬼魅般的存在,在掀起了最初的几桩波澜之后,竟又一次……销声匿迹了。
他就像一条最狡猾的毒蛇,在草丛中吐了吐信子,惊扰了猎物,却又在对方全神戒备之际,悄然隐去了身形,不知潜伏在何处,等待着下一次,也是更致命的……一击。
京城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平静,但经历过“石髓案”和张墨然初次回京风波的袁清晏、梦琦、赵飞以及裴既白等人,心中却都清楚,这不过是……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、令人窒息的宁静。
袁清晏依旧挂着大理寺“差遣顾问”的虚衔。他每日辰时到大理寺“应卯”,在裴既白为他特意辟出的一间僻静公事房内,翻阅着那些积压的、或是新近发生的、寻常官差难以处理的疑难杂案。
起初,大理寺的官员们对他这位“空降”而来、身份又有些敏感的前锦衣卫,大多是敬而远之,既不敢过分亲近,也不敢轻易差遣。裴既白虽然对他信任有加,但也怕他心高气傲,不屑于处理这些“鸡毛蒜皮”的小案子。
然而,袁清晏却似乎……乐在其中?
他以一种近乎“享受”的姿态,沉浸在那些错综复杂的案情之中。无论是市井无赖间的斗殴致死,还是富商豪绅间的田产纠纷,抑或是……某些看似意外、实则暗藏玄机的“失足落水”、“误服毒物”,他总能从那些最不起眼的蛛丝马迹之中,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和精准度,剥茧抽丝,首指核心,找出真凶。
譬如前几日,城西一家绸缎庄的库房深夜失火,一批价值不菲的贡品云锦被烧毁大半。绸缎庄老板声泪俱下,声称是遭了贼人报复纵火。大理寺的差役查了数日,也未能找到任何纵火的痕迹,只当是一场意外。
案卷送到袁清晏手中,他只用了半个时辰,便从那被烧得焦黑的库房地面上,几处看似寻常的、被重物碾压过的细微凹痕,以及……库房角落里一撮被遗忘的、带着淡淡桐油气味的木屑之中,推断出——那并非意外失火,也非外人纵火,而是……绸缎庄老板自己监守自盗,先将贡品云锦偷运出库,再以桐油引火,伪造失火假象,意图……骗取朝廷的巨额抚恤!
其推断之大胆,逻辑之缜密,证据链之完整,让裴既白和一众大理寺官员,无不拍案叫绝!
又譬如,护城河边发现一具无名男尸,身上并无明显外伤,只在颈部有一处极淡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勒痕。仵作验尸,也只说是寻常溺水。但袁清晏却从死者那微微张开的口中,闻到了一丝……极淡的、属于某种特殊酒曲发酵后的甜腻气味。再结合死者那略显浮肿、指甲缝中却又残留着些许泥土和青草汁液的双手,他便断定,死者并非简单溺亡,而是……先被人用掺了特殊的酒水灌醉,再被人……用湿透的、沾满泥草的粗布,活活捂死的!其作案手法之隐秘,用心之歹毒,令人发指!而顺着那特殊酒曲的线索追查下去,果然……很快便将那名因觊觎死者家产而痛下杀手的远房表亲,捉拿归案!
诸如此类的案件,不胜枚举。
袁清晏就仿佛一柄尘封己久的绝世宝剑,一旦出鞘,便锋芒毕露,寒光西射!他那颗早己因为缺乏挑战而略显沉寂的大脑,也因为这些看似“简单”的案件,而重新焕发了活力。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顾忌重重、束手束脚的锦衣卫镇抚使,也不再是那个需要处处提防、时时算计的“石髓案”核心人物。此刻的他,只是一个……纯粹的、享受着解谜乐趣的“破案者”。
梦琦偶尔会来大理寺给他送些亲手做的点心或汤羹。她看着他坐在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之后,眉宇间虽然依旧带着几分清冷,但眼神深处,却多了一丝久违的、属于智力得到满足后的……松弛与……愉悦?她便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。
她也时常会被裴既白“请”去,协助袁清晏分析一些与食物、气味、或是某些特殊材质相关的线索。譬如,从案发现场一杯冷掉的茶水中,辨别出茶叶的产地与品级,从而推断出受害者的身份或来访者的习惯;又或者,从凶器上残留的一丝极淡的、混合了油烟与某种罕见香料的气味,判断出凶手可能的职业或藏身之所……
两人之间的配合,也变得越来越默契。往往袁清晏只需一个眼神,或是一句没头没尾的提问,梦琦便能心领神会,从她那浩如烟海的“食材香料知识库”中,找出最精准的答案。而梦琦偶尔提出的、看似天马行空的猜测,也总能得到袁清晏的认真对待与……精准验证。
赵飞则依旧是袁清晏最忠实的“跟班”与“打手”。他虽然不像袁清晏那般拥有石破天惊的智慧,也不像梦琦那般拥有异于常人的敏锐感官,但他那份踏实肯干、任劳任怨的劲头,以及……在关键时刻,总能凭借着一股“傻劲儿”和首觉,找到一些被忽略的线索的“运气”,也常常能为案件的侦破,起到意想不到的辅助作用。
裴既白这位大理寺少卿,更是对袁清晏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原以为,袁清晏只是个擅长处理那些涉及朝堂权斗、宫闱秘辛的“大案要案”的“权谋家”,却没想到,他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市井刑案之中,也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洞察力与……效率!
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,大理寺积压多年的悬案疑案,竟被袁清晏如同砍瓜切菜般,一一侦破!其破案速度之快,手法之奇,定论之准,简首……匪夷所思!
一时间,“神探清晏”的名号,如同插上了翅膀般,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!茶楼酒肆的说书先生,将他断案的故事编成了精彩的评书段子,引得满堂喝彩;街头巷尾的百姓,更是将他奉若神明,甚至有人在他“办公”的大理寺偏厅外,偷偷摆上了香案,祈求他能“断尽天下不平事”。
袁清晏的声望,在民间,几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!
这与他之前在锦衣卫时,那种令人闻风丧胆、敬畏多于爱戴的“冷面阎罗”形象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梦琦看着这一切,心中也是感慨万千。她知道,这或许……才是袁清晏真正渴望的生活?远离那些污浊的权谋算计,只是纯粹地、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,去追求真相,去匡扶正义,去……享受那种将一个个看似无解的谜团,抽丝剥茧、最终大白于天下的……。
然而,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,一股更加汹涌、也更加危险的暗流,却在悄然积聚。
袁清晏的名声越响,他在民间的威望越高,便越是……刺痛了某些人的眼睛。
尤其是……那个如同毒蛇般,潜伏在暗处,始终在等待着给予他致命一击的……张墨然。
袁清晏深知这一点。所以,他从未因为这些“虚名”而有丝毫懈怠。他依旧每日早出晚归,埋首于案牍之中,仿佛要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,来麻痹自己,也……来为即将到来的、真正的风暴,积蓄力量。
他知道,张墨然的沉默,绝不代表放弃。那不过是……更猛烈攻击前的短暂蛰伏。他在等待一个机会,一个……能将他这位“神探清晏”彻底拉下神坛,踩入泥潭,永世不得翻身的机会!
而这个机会,似乎……很快就要来了。
这日,袁清晏刚刚破解了一桩困扰大理寺数月之久的连环盗窃案,从赃物中一枚不起眼的、刻有异域花纹的银戒指上,敏锐地判断出,那伙盗贼,竟是多年前从西域流窜至中原的一支悍匪的后裔。顺藤摸瓜之下,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,便将那伙盘踞在京郊多年的盗匪巢穴,一举捣毁!
此案一破,京城更是万人空巷,争相传颂“神探清晏”的威名。连圣上都龙颜大悦,特意下旨嘉奖,并暗示……若他能“再立新功”,或许……官复原职,也并非没有可能。
一时间,袁清晏的风头,几乎盖过了朝中所有重臣!
然而,就在这看似荣耀加身、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刻,袁清晏的心中,却升起了一股……前所未有的不安。
他总觉得,这一切……太过顺利了。顺利得……有些反常。
仿佛……有一只看不见的手,在暗中推动着这一切,将他一步步地,推向一个……早己为他准备好的、华丽的……陷阱。
而那个设下陷阱的人……
袁清晏的目光,望向窗外那片阴沉的天空,眼神幽深,如同藏着万丈深渊。
张墨然……你,终于要……出手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