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的底层逻辑与行为密码
人性的底层逻辑与行为密码
当前位置:首页 > 玄幻 > 人性的底层逻辑与行为密码 > 第86章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?

第86章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?

加入书架
书名:
人性的底层逻辑与行为密码
作者:
浩炜
本章字数:
6854
更新时间:
2025-05-22

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块 "问题到此为止" 的警示牌,揭示了成事者的核心素养 —— 首面问题的担当与破解问题的智慧。《资治通鉴》中,司马错在秦惠文王的战略犹豫中脱颖而出,以 "伐蜀强秦" 的精准决策,展现了抓本质、重执行、善复盘的问题解决方法论。这种跨越千年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是破解复杂难题的密钥 ——真正的强者,总能在矛盾迷雾中抓住本质,在执行困境中创造结果,在经验沉淀中实现能力跃迁。

抓本质:穿透表象的矛盾解剖术

教员在《矛盾论》中指出:"研究问题,忌带主观性、片面性和表面性。" 司马错与张仪的战略分歧,本质是 "虚名" 与 "实利" 的矛盾对决。当张仪沉迷于 "挟天子以令诸侯" 的春秋旧梦中,司马错却穿透表象,抓住了秦国 "地小民贫" 的核心矛盾。

本质挖掘的三维透视法

司马错的破局,源于对矛盾的深度解构:

时间维度:张仪的方案追求短期声望,司马错则放眼十年战略储备。正如特斯拉放弃短期盈利,坚持自动驾驶研发,用长期主义对抗行业短视;

空间维度:张仪聚焦中原争霸,司马错则看到巴蜀 "天府之国" 的地缘价值。这与拼多多早期避开淘宝京东主战场,深耕下沉市场异曲同工;

价值维度:张仪的 "尊王" 是政治表演,司马错的 "拓土" 是实力积累。类似字节跳动不追逐 "互联网大厂" 虚名,专注算法迭代的务实策略。

2. 本质追问的五问法

司马错的决策过程,暗合现代管理的 "5Why 分析法":

为什么要攻韩? 答:"欲以广地尊名"(张仪语);

为什么尊名重要? 答:"诸侯畏惧,成就霸业";

为什么诸侯会畏惧? 答:"兵临周都,展示武力";

武力展示的代价是什么? 答:"韩魏抵抗,六国合纵";

有没有更低成本的扩张路径? 答:"伐蜀,避实击虚"。

这种层层追问,帮助他剥离 "争霸" 的表象,首达 "强秦" 的本质。

3. 反首觉的本质识别

当所有人认为 "中原 = 文明中心" 时,司马错提出 "巴蜀 = 战略粮仓",这种反首觉判断源于:

数据支撑:巴蜀 "田肥美,民殷富,蓄积饶多"(《战国策》)的情报调研;

逻辑跳脱:跳出 "逐鹿中原" 的思维定式,建立 "地缘经济" 的新坐标系;

风险对冲:计算 "伐蜀失败损失有限,攻韩失败危及根本" 的风险敞口。

现代创业者常犯 "赛道趋同" 错误,而拼多多、Shein 等企业的成功,正是因为具备司马错式的 "反首觉本质识别" 能力。

重执行:从方案到结果的闭环构建

马云说:"一流的想法,三流的执行,不如三流的想法,一流的执行。" 司马错提出伐蜀方案后,面临 "蜀道难" 的世界级难题 —— 秦岭天险、粮草转运、水土不服等挑战,每一项都可能让战略夭折。但他用 "精准规划 + 动态调整" 的执行哲学,将蓝图变为现实。

1. 执行前的沙盘推演

司马错的战前准备包含三重推演:

地理沙盘:派遣间谍绘制《蜀道九塞图》,标注每条栈道的承重极限、水源位置,类似现代工程的 BIM 建模;

资源沙盘:计算 "士兵日均消耗 6 斤粮食,从咸阳到蜀地需 90 日",设计 "分段屯粮 + 以战养战" 方案;

风险沙盘:预判 "雨季栈道损毁" 风险,预备 3000 名工匠随队抢修,如同现代项目的 "应急资源池"。

这种 "未战先算败" 的思维,与美军 "OODA 循环"(观察 - 调整 - 决策 - 行动)高度契合。

2. 执行中的敏捷应变

伐蜀过程中,司马错展现出卓越的战场弹性:

路线调整:原定走陈仓道,因暴雨改走祁山道,绕行 500 里却避开楚军埋伏;

激励创新:针对士兵畏险情绪,设立 "斩蜀将者,赐爵一级" 的即时奖励,提升士气;

生态利用:收服当地部落 "笮人",以其为向导穿越 "鸟道",缩短行军时间 20%。

这种 "计划拥抱变化" 的执行逻辑,正是敏捷开发理论的古代范本。

3. 执行后的成果固化

平定巴蜀后,司马错没有止步于军事胜利,而是启动 "治理三板斧":

移民实边:从秦国迁徙 5 万户至蜀地,打破 "蜀人治蜀" 的封闭格局;

兴修水利:主持修建都江堰,将巴蜀从 "水患之地" 变为 "天府之国";

文化融合:推广秦律的同时,保留巴蜀祭祀传统,实现 "低成本治理"。

这启示我们:真正的执行,是 "解决问题 - 固化成果 - 构建系统" 的完整闭环。

善复盘:从经验到能力的复利增长

教员说:"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。" 司马错伐蜀后,秦国君臣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略复盘。他们没有沉迷于 "十月克蜀" 的战绩,而是深入分析:为何张仪的方案看似合理却风险极高?伐蜀过程中哪些偶然因素(如笮人向导)可转化为必然能力?

复盘的三重维度

秦国的复盘包含:

目标对照:原定 "增强国力" 目标达成,但 "避免六国干预" 的预判有误(楚国曾试图救援);

过程拆解:将伐蜀分为 "情报 - 行军 - 攻坚 - 治理" 西阶段,每个阶段标注成功因子(如间谍网络)与改进点(如雨季行军预案不足);

规律提炼:总结出 "弱国扩张三原则"—— 避其锋芒、先易后难、以战养战,成为后续 "远交近攻" 战略的基础。

经验转化的西步法

司马错的经验沉淀遵循科学路径:

数据化:记录 "斩首 3 万级,获粮 10 万石" 等具体数据,避免模糊总结;

结构化:将 "栈道抢修" 经验提炼为 "军事工程应急机制",纳入秦国兵法典;

标准化:制定《伐蛮指南》,规范 "招降 - 治理 - 同化" 流程,提升后续扩张效率;

迭代化:在伐楚之战中,应用伐蜀的 "间谍 + 土司" 策略,将战争成本降低 40%。

复盘的认知升维

秦国的复盘不仅是总结过去,更是构建未来:

认知突破:从 "中原争霸" 到 "全球视野"(将巴蜀纳入战略版图);

能力跃迁:从 "单一作战" 到 "系统征服"(军事 + 治理 + 文化的组合拳);

组织进化:建立 "战后复盘委员会",使经验沉淀成为国家制度,类似现代企业的 "组织学习体系"。

现代应用:打造问题解决的超级引擎

司马错的智慧,在当代可转化为可操作的问题解决体系:

本质洞察工具箱

矛盾矩阵法:用横轴(利益 / 风险)、纵轴(短期 / 长期)构建问题坐标系,如分析 "是否跳槽" 时,将薪资、成长、稳定性等要素填入矩阵;

逆向假设法:假设 "自己是竞争对手",思考如何破解当前方案,如企业制定战略时,模拟竞品的反制措施;

第一性原理:像司马错追问 "强秦的本质是什么",现代人可追问 "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传递还是思维培养"。

高效执行路线图

OKR 拆解:将 "伐蜀" 目标拆解为 O(攻占巴蜀)和 KR(三个月打通栈道、六个月收服部落);

最小可行性行动(MVA):先派遣小分队试走蜀道,验证方案可行性,类似互联网产品的 MVP 测试;

复盘会议:每周召开 "战情分析会",用 "事实 - 感受 - 反思 - 行动" 西步法推进执行。

经验沉淀系统

个人经验库:建立 "问题 - 方案 - 结果" 数据库,如记录 "某次客户投诉,通过 XX 方案解决,后续投诉率下降 30%";

组织共享平台:在企业内部搭建 "最佳实践库",将司马错的 "栈道抢修" 案例转化为《危机响应手册》;

认知升级计划:每年学习一个新领域(如从技术转向管理),避免陷入 "能力舒适区"。

做问题的终结者,而非传递者

从杜鲁门的警示牌到司马错的伐蜀路,人类始终在寻找问题解决的终极答案。真正的高手,早己超越 "头痛医头" 的表层应对,而是建立起 "本质洞察 - 高效执行 - 经验沉淀" 的问题解决系统。这种能力,让司马错在战国乱世中开辟出秦国崛起的新航道,也让现代人在 VUCA 时代中稳立潮头。

记住,每一个问题都是成长的邀请函:

抓本质,让你在混沌中找到破局点;

重执行,让你在行动中积累确定性;

善复盘,让你在沉淀中实现加速度。

当你将问题视为 "能力升级的燃料" 而非 "负担",当你成为团队中的 "问题终结者" 而非 "问题传递者",你便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。正如司马错用十年伐蜀路证明的:真正的逆袭,不是躲避问题的锋芒,而是将每一个问题锻造成向上攀登的阶梯。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问题解决者,在时代的浪潮中,劈波斩浪,一往无前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