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训完儿女后,张老太意识到,光靠日常说教还远远不够,必须为未来的生活做长远打算。她坐在老旧的木桌前,摊开皱巴巴的存折,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千多块钱。在这个物价还不算高的年代,这笔钱看似不少,但想到儿女未来的学费、生活开支,以及要彻底摆脱渣男和改变现状,这点积蓄远远不够。
第二天一早,张老太将菜摊托付给相熟的邻居,自己则揣着笔记本,开始在城里西处走访。她发现菜市场虽然人流量大,但竞争也激烈,想要赚更多的钱,必须另寻出路。经过几天的观察,她注意到城郊的纺织厂门口,每天下班时女工们总是排着长队买小吃。当时市面上的小吃种类单一,多是烤红薯、茶叶蛋这类常见食物。
“或许可以从吃食上做文章。”张老太心中有了盘算。她想起年轻时曾和村里的老人学过做米糕的手艺,这种米糕香甜软糯,口感细腻,若是能做出来拿到纺织厂门口售卖,说不定能打开销路。
说干就干,张老太先去粮油店买了优质的大米、白糖和酵母。回到家后,她把自己关在厨房里,反复试验米糕的配方。水和米的比例、发酵的时间、蒸制的火候,每一个环节她都仔细琢磨。第一天做出来的米糕不是太硬就是发酸,张建军和张红梅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吐了出来。
“别浪费,”张老太严肃地说,“不好吃说明妈妈手艺还不到家,多试几次肯定行。”儿女虽然有些不情愿,但还是把米糕吃完了。
经过整整三天的摸索,张老太终于做出了满意的米糕。她特意多做了一些,分给街坊邻居品尝。王婶尝了一口,眼睛顿时亮了:“老张,你这手艺绝了!比副食店卖的还好吃,拿去卖肯定能火!”
有了邻居的鼓励,张老太信心大增。她又去二手市场淘了一辆旧三轮车,将车厢改装成一个简易的售卖台,还做了一块醒目的木牌,上面写着“张氏手工米糕,香甜可口”。
准备妥当后,张老太凌晨西点就起床忙活。她把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浆,加入白糖和酵母,等米浆发酵后,再倒入特制的模具中,放进蒸笼。整个厨房弥漫着米香和甜香,张建军和张红梅也被香味吸引起来,主动帮着母亲打下手。
天刚蒙蒙亮,张老太就载着满满一车米糕出发了。到纺织厂门口时,正好赶上女工们上班的时间。“新鲜出炉的米糕,快来尝尝!”她大声吆喝着。很快,就有几个女工围了过来。
“多少钱一块啊?”一位扎着马尾的女工问道。
“五毛钱一块,三块钱给你七块,划算着呢!”张老太笑着说。
女工们尝了一口,纷纷点头称赞:“嗯,味道真不错,给我来三块钱的!”
开张第一天,张老太的米糕就销售一空。扣除成本,她净赚了八块钱。看着口袋里的钞票,她心里充满了喜悦。这不仅是钱,更是她改变命运的第一步。
接下来的日子,张老太每天都早早出摊。她的米糕在纺织厂渐渐有了名气,不少女工还会特意多买一些带回家给孩子吃。有时候,其他工厂的工人听说后,也会绕路过来买。生意越来越好,张老太开始琢磨着扩大规模,同时也在心里盘算着,等攒够了钱,要如何彻底收拾渣男李大海,以及让儿女真正明白生活的不易和亲情的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