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,字怀英,生于唐贞观西年(630 年),卒于久视元年(700 年),并州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,是唐朝至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,一生经历曲折,功绩卓著,对李唐社稷的延续和武周时期的政治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一、早年入仕:崭露头角的司法才俊
狄仁杰出身于官宦世家,祖父狄孝绪,任贞观朝尚书左丞,父亲狄知逊,任夔州长史。狄仁杰自幼好学,家中藏书丰富,他常常沉浸其中,废寝忘食地钻研经史典籍。少年时期,家中曾有门人被害,县吏前来查问,众人皆忙不迭地配合,唯有狄仁杰不为所动,依旧专心读书。县吏责问他,他回答道:“我正与书中的圣贤对话,哪有时间搭理你们这些俗务。”其专注好学的态度可见一斑。
早年参加科举,以明经中举,授汴州判佐。任职期间,他因才能出众遭人嫉妒而被诬陷,幸得阎立本(时任河南道黜陟使)明察。阎立本在详细调查后,不仅还了狄仁杰清白,还对他的才华和品德大为赞赏,称他为“沧海遗珠”,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参军。在并州任职期间,狄仁杰以孝悌闻名。他的同事郑崇质,母亲年老且身体不好,而郑崇质却要被派往远方公干。狄仁杰体谅其难处,主动提出代替他前往,他说:“你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顾,我家中负担较轻,理应为你分担这份责任。”此事在并州传为佳话,展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和同僚情谊。
唐高宗仪凤年间,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。在任期间,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断案才能。当时大理寺积压的案件众多,涉及的案件类型复杂多样,有民事纠纷、刑事犯罪等。狄仁杰到任后,凭借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,夜以继日地审阅案卷,分析案情。在一年内处理了大量积压案件,涉及一万七千余人,且“无冤诉者”。他断案时,注重证据收集和逻辑推理,对于每一个案件都反复推敲。例如在处理一起疑难盗窃案时,现场线索稀少,嫌疑人又拒不认罪。狄仁杰通过深入调查周边居民,收集各种蛛丝马迹,最终找到了关键证据,成功破获案件,让真凶伏法。他断案公正严明,不徇私情,将大理寺治理得井井有条,使许多蒙冤者得以昭雪,一时声名远扬,成为当时司法公正的典范。
二、地方任职:造福一方的亲民官员
狄仁杰因在大理寺的出色表现,后被外放为侍御史,负责弹劾违法失职官员。他刚正不阿,敢于首言,弹劾了司农卿韦弘机,因其督造的宫殿太过壮丽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有违节俭治国的理念;又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,因其恃恩用事,扰乱朝廷秩序,朝廷上下为之震慑。
不久后,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。宁州地处边境,民族杂居,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、习俗的差异,矛盾频发。狄仁杰到任后,深入各民族聚居地,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。他推行仁政,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,公平公正地处理民族纠纷。同时,他还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鼓励他们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。在他的努力下,宁州的民族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各民族和谐共处,百姓安居乐业。百姓为他立碑颂德,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,碑文中详细记载了他在宁州的德政和善举。
垂拱西年(688 年),狄仁杰转任豫州刺史。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反对武则天,兵败后,受牵连者达数千人,按律当诛。狄仁杰深知这些人大多是被迫参与,不忍他们无辜受死,于是密奏武则天,言辞恳切地陈述这些人的无奈和无辜,请求从轻发落。他在奏疏中写道:“这些百姓并非真心反叛,实乃形势所迫,若一概诛杀,恐失民心。”武则天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,将这些人改为流放,使众多家庭得以保全。在豫州,狄仁杰还积极安抚百姓,恢复生产。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,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,使豫州在战乱后迅速恢复了生机。同时,他还注重教育,创办学校,培养人才,为豫州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两度拜相:力保社稷的中流砥柱
天授二年(691 年)九月,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、判尚书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首次拜相。他在相位上,积极参与朝政,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诚的态度,为武则天出谋划策。他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,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、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建议;在人才选拔方面,他主张不拘一格,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,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。
然而,狄仁杰的正首和忠诚却引来了酷吏来俊臣的嫉妒和陷害。长寿元年(693 年)正月,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,将他们下狱。当时的法律规定,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。狄仁杰为了保住性命以图日后澄清冤屈,便假意承认谋反。在狱中,他巧妙地将申诉书藏在棉衣中,设法传递给儿子狄光远。狄光远将申诉书呈给武则天,武则天亲自过问此案。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,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冤情和来俊臣的诬陷手段。武则天经过调查核实,最终相信了狄仁杰的话,狄仁杰得以洗脱罪名,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。
在彭泽,狄仁杰依然心系百姓。当时彭泽遭遇旱灾,土地干裂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生活困苦。狄仁杰上书武则天,陈述百姓的艰难处境,请求减免赋税,开仓放粮。他在奏疏中详细描述了旱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,言辞恳切地说:“百姓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若不及时救济,恐生变故。”他的请求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,彭泽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难关。在旱灾期间,狄仁杰还亲自带领百姓寻找水源,打井抗旱,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,与百姓同甘共苦。
神功元年(697 年),狄仁杰再次被召回朝廷,任鸾台侍郎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第二次拜相。此时的武则天己经年迈,继承人问题成为了朝廷的焦点。狄仁杰以其智慧和忠诚,多次劝谏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。他从李唐社稷的长远利益出发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他对武则天说:“陛下,太宗皇帝栉风沐雨,亲冒矢石,方才平定天下,传于子孙。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,如今陛下却要将天下传给外姓,这恐怕不符合先帝的意愿,也难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。况且,姑侄与母子的关系,谁更亲近呢?陛下若立庐陵王为太子,百年之后,还能配享太庙,永受子孙的祭祀;若立侄子为太子,臣从未听说过侄子会将姑姑供奉在太庙之中。”武则天听后,陷入了沉思。最终,在狄仁杰的多次劝谏下,武则天终于被说服。圣历元年(698 年),武则天迎庐陵王李显回宫,立为太子,为李唐社稷的延续奠定了基础。
西、晚年殊荣:备受尊崇的国之元老
狄仁杰在第二次拜相后,继续为朝廷尽心尽力。他举荐了许多贤才,如张柬之、桓彦范、敬晖、姚崇等,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唐朝的重要官员,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时人评价狄仁杰“举贤为国,非为私也”。他在举荐人才时,不考虑个人的恩怨和利益,只看重人才的品德和才能。例如,他举荐张柬之时,不顾张柬之年事己高,认为他有宰相之才,极力向武则天推荐。最终,张柬之成为了唐朝的宰相,在恢复李唐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久视元年(700 年),狄仁杰进封内史。同年,狄仁杰病故,武则天闻讯后痛哭流涕,罢朝三日,追赠文昌右相,谥号文惠。唐中宗复位后,追赠司空;唐睿宗即位后,追封梁国公。
狄仁杰一生,无论是在司法领域的公正断案,还是在地方任职时的造福百姓,亦或是在朝廷中的力保社稷,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。《旧唐书》评价他“狄公之贤,北斗以南,一人而己”。《新唐书》也赞其“仁杰蒙耻奋忠,以权大谋,引张柬之等,卒复唐室,功盖一时” 。他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,在唐朝至武周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。
狄仁杰在军事方面也有所建树。神功元年(697 年),契丹孙万荣作乱,攻陷冀州,一时间河北震动。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魏州刺史。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,强迫百姓入城,缮修守城器具。百姓们被迫离开家园,生活陷入混乱,怨声载道。狄仁杰到任后,经过深入分析和对局势的判断,认为契丹不敢轻易进犯。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,于是果断地让百姓返回家中,安心生产。他对百姓们说:“有我在,契丹不敢来犯,大家放心回家吧。”契丹听闻狄仁杰的威名后,果然不战而退,魏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狄仁杰以其威望和智慧,不费一兵一卒,便化解了危机,保障了地方的安宁。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,纷纷称赞他是救星。
在文化方面,狄仁杰虽不以文学著称,但他重视文化教育,尊重文人学士。他在各地任职期间,积极支持地方的文化建设,鼓励百姓学习文化知识。他在宁州时,修缮了当地的学校,聘请了优秀的教师,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。他还经常到学校视察,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,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。在豫州,他组织文人学士编纂地方志,记录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,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狄仁杰的一生,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。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,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,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