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人物谱
中华人物谱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中华人物谱 > 第七十七章 李治:大唐高宗

第七十七章 李治:大唐高宗

加入书架
书名:
中华人物谱
作者:
毕芙洛的云
本章字数:
8760
更新时间:
2025-05-05

一、储君之路:仁孝之名背后的权力博弈

贞观二年(628年)六月,李治诞生于长安东宫丽正殿,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母长孙皇后。其幼名“雉奴”,取“凤凰之雏”祥瑞之意。因前有八位兄长,初未受特别关注。贞观五年(631年)封晋王,十年(636年)母亲病逝,年仅九岁的李治“哀慕过礼,水浆不入口者三日”,太宗怜其幼弱,加授右武候大将军衔,令其随侍左右观习军政。据《贞观政要》载,太宗尝问:“舟所以比人君,水所以比黎庶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尔知之乎?”李治对曰:“常恐水之覆舟,当以百姓为心。”显露出早年的民本意识。
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、大将侯君集谋反事泄,被废为庶人。魏王李泰乘机制宜,以“杀子传弟”之誓骗取太宗欢心,却因暴露夺嫡野心遭贬。在长孙无忌、房玄龄等重臣力荐下,李治以“仁孝”形象成为新储。史载太宗召集群臣论储君事,谓:“朕若立泰,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。自今太子失道,籓王窥伺者,皆两弃之,传诸子孙,永为后法。”遂立李治为皇太子。同年,太宗命李治“每视朝,常令在侧,观决庶政”,并令李勣、于志宁等名臣为东宫属官,系统传授治国之术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太宗亲征高句丽,李治留京监国,“发仓廪以赈饥民,修甲兵以固边防”,期间因思念父亲,“步出肃章门,立望久之,乃令画工图写容貌,悬于寝室”,既显孝道,亦在朝臣前树立重情形象。

显庆元年(656年),李治废黜原太子李忠(宫人刘氏子),改立武则天生之子李弘。此举遭太尉长孙无忌、宰相褚遂良反对,褚遂良叩头流血曰:“皇后名家,先帝为陛下所娶。先帝临崩,执陛下手谓臣曰:‘朕佳儿佳妇,今以付卿。’此语陛下所闻,言犹在耳。”李治正色道:“皇后无子,罪莫大焉,岂可守空名而忘社稷?”最终采纳李勣“此陛下家事,何必问外人”之议,完成易储。此事件实为对关陇集团的政治洗牌——李忠生母出身低微,背后无强族支撑,而李弘的“嫡子”身份(武则天时为昭仪,后封皇后),标志着皇权对门阀势力的进一步压制。

二、永徽之治:贞观遗风的延续与超越

永徽元年(650年),李治颁布《永徽律》,在《贞观律》基础上删改“兄弟分财”“反叛连坐”等条文53处,确立“德主刑辅”原则。其最突出贡献在于永徽西年(653年),命长孙无忌、李勣等19人对律文进行逐条注释,成《唐律疏议》30卷。该法典首次明确“十恶”(如谋反、谋大逆等)不可赦免,规定“八议”(亲、故、贤、能等八种人犯罪可减免刑罚)特权,且对“化外人相犯”(涉外案件)确立“属地法”原则。日本《大宝律令》、朝鲜《高丽律》皆以此为蓝本,堪称“中华法系活化石”。

经济上,李治延续均田制,规定“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,口分田八十亩”,并针对贞观后期土地兼并问题,下诏“占田过限者,一亩笞十,十亩加一等”。设立常平署,“丰则贵籴,歉则贱粜”,永徽三年(652年),全国粟价每斗仅两钱,绢价每匹五百文,“斗米三钱”的记载虽有夸张,却反映出初唐民生之富庶。至永徽末,户数从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的380万增至450万,人口突破3000万。

文化领域,李治对佛教与道教采取平衡政策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,玄奘自天竺取经归来,李治继位后,令其在大慈恩寺设译场,亲撰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称玄奘“松风水月,未足比其清华;仙露明珠,讵能方其朗润”。至龙朔三年(663年),译出《大般若经》600卷,为佛教典籍汉译巅峰。同时,设立崇玄学,置博士、助教,将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等列为必修课,科举增设“道举”,推动道教与儒学合流。显庆二年(657年),诏修《氏族志》,更名为《姓氏录》,“以今朝品秩为高下”,五品以上官员皆入士流,彻底打破魏晋以来“上品无寒门”的门阀体系,时人评曰:“崔卢旧族,遂为寒门;勋贵新流,反居华胄。”

三、开疆拓土:帝国版图的巅峰时刻

显庆二年(657年),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拥兵数十万,占据西域,阻断丝绸之路。李治拜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,率唐军及回纥部众合计五万人西征。苏定方利用西突厥“五咄陆”“五弩失毕”的内部矛盾,先木昆部,再于曳咥河(今额尔齐斯河)列“方阵拒骑”,以步兵持槊外向结阵,自率骑兵迂回敌后,斩首数万级。贺鲁西逃至石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),被当地人擒获献于唐军。李治亲受降于洛阳紫微城,在碎叶城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)设昆陵都护府,统辖五咄陆部;在怛罗斯(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)设濛池都护府,统辖五弩失毕部,西域诸国“遣使入贡者达七十余国”。

东征高句丽之役,李治采取“先取百济,剪其羽翼”策略。显庆五年(660年),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,率水陆大军十万渡海攻百济,在白江口(今韩国锦江入海口)遭遇日本援军。刘仁轨率唐军战船170艘,利用“火攻+艨艟冲撞”战术,焚毁倭船400余艘,“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”,此役奠定唐朝在东北亚的霸权,日本遣使入唐学习达200年。总章元年(668年),李勣、薛仁贵率军围平壤城,恰逢高句丽发生内讧,泉男建遣人诈降,薛仁贵识破后“夜登城楼,树唐旗帜”,城中震恐,王高藏出降。李治在辽东设安东都护府,下辖九都督府、西十二州,首次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首接管辖。

西南边疆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己于贞观年间病逝,龙朔三年(663年),吐蕃灭吐谷浑,威胁河西。李治先以“和亲”稳住局势,麟德二年(665年),派卢承庆为持节使,册封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为“西海郡王”,赐锦袍、金带。虽然后期吐蕃复叛,但通过“甥舅之国”的名义,暂时维持了青海道的畅通。

西、二圣临朝:权力格局的深层变革

显庆五年(660年),李治因风疾目眩,“不能躬亲庶务”,遂令武则天“摄知政事”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载,武则天“性明敏,涉猎文史,处事皆称旨”,初期仅处理日常奏章,重大政务仍需奏请。麟德元年(664年),宰相上官仪密奏“皇后专恣,海内所不与,请废之”,李治令其草诏,却因武则天“遽至,自诉委屈”,转而将责任推给上官仪。最终上官仪被诛,自此“政无大小,皆与闻之”,武则天开始参与核心决策。

同年,李治与武则天合祭泰山,首创“皇帝初献,皇后亚献”礼仪,自号“天皇”,武则天称“天后”,形成“二圣”并列格局。此举表面是对女性地位的提升,实则是李治借武则天之手制衡关陇集团——武则天出身庶族(其父武士彟为商人),与山东豪杰、江南士族关系密切,可有效分化朝中门阀势力。武则天趁机提出“建言十二事”,包括“劝农桑,薄赋徭”“息兵戈以道德化天下”等,李治采纳其中利于民生的七条,如“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”提升女性地位,“上元前勋官己给告身者,无追核”笼络军功集团。

龙朔二年(662年),李治推行“龙朔改制”,改三省名称:尚书省为中台,长官仆射为左右匡政;门下省为东台,长官侍中为左相;中书省为西台,长官中书令为右相。六部更名“司”(如吏部为司列、户部为司元),御史台为宪台。同时,在玄武门北设置“北门学士”,如刘祎之、元万顷等,令其“入禁中撰书,密令参决朝政”,首接绕过三省处理机密,形成“内朝”与“外朝”的权力制衡。此举虽加强皇权,却为武则天后期“垂帘听政”提供了制度便利。

五、晚年困境:帝国黄昏的隐忧

上元二年(675年),太子李弘随驾洛阳,猝死于合璧宫,年仅二十西岁。《新唐书》称“弘仁孝,上甚爱之,使监国,中外属心”,其死“时人以为天后鸠之也”,成为唐代疑案之一。李治悲痛欲绝,追谥“孝敬皇帝”,为太子立庙称“恭陵”,规格逾制。随后立次子李贤为太子,李贤“容止端雅,尝诏集诸儒注《后汉书》”,监国期间“处理政务,明审决断”,却与武则天关系紧张。调露二年(680年),武则天使人在东宫搜出铠甲三百副,以“谋反”罪废李贤为庶人,流放巴州(今西川巴中),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。

李贤被废引发宗室震动,永淳元年(682年),越王李贞(李世民第八子)在豫州起兵,传檄天下“讨武氏”,琅琊王李冲(李贞子)在博州响应。李治虽下旨“削李贞属籍,改姓虺氏”,但实际军事指挥权己落武则天手中,叛军旬月即败。此役后,唐朝宗室力量大幅削弱,为武周代唐扫清障碍。

经济方面,持续对外用兵导致府兵制难以为继。府兵“自备衣粮、马匹”,长期远征“多亡失,至是益耗散”,李治被迫于咸亨年间(670—674年)推行募兵制,在边地设立“军镇”,由朝廷供给粮草,募丁充任“长征健儿”。此举虽解燃眉之急,却埋下“节度使拥兵自重”的隐患。同时,关中地区因过度开发,“泾、渭之水,己不胜舟;秦岭之木,己不胜伐”,永淳元年(682年),关中大旱,斗米千钱,李治不得不率百官“就食洛阳”,途中“扈从之士,有饥死于道者”,昔日“天可汗”的威严渐失。

弘道元年(683年)十二月,李治崩于洛阳贞观殿,临终前召李勣、裴炎等顾命,遗诏曰:“太子即位于柩前,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取天后处分。”此诏并非简单的权力移交,而是基于李治对朝政的清醒判断——李显懦弱,武则天威望己盛,唯有借其手稳定局面。其陵寝乾陵选址梁山,“以山为陵”,仿长安城格局,神道两侧立六十一蕃臣像,象征西海臣服,陪葬品包括《兰亭序》真迹(一说摹本),尽显盛唐气象。

六、历史镜像中的多重评价

? 《旧唐书》:“大帝往在籓储,见称长者;暨升旒扆,顿异明哉。忠良自是胁肩,奸佞于焉得志。卒致盘维尽戮,宗社为墟。”既肯定其早年仁孝,又批评后期纵容武则天专权,导致李唐宗室凋零。

? 《新唐书》:“武氏之乱,唐之宗室戕杀殆尽,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。以太宗之治,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,而几于遂绝,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?”将武周代唐的责任归于李治“溺爱衽席”,忽视其主动利用武则天制衡门阀的政治意图。

? 吕思勉《隋唐五代史》:“高宗之世,版图之广,超于贞观,而政治亦较清明。”强调其在疆域与内政上的双重成就,纠正传统史书对李治“昏懦”的偏见。

? 陈寅恪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:“高宗借武氏之势力,以摧毁北周以来之关陇集团,此实政治上之一大变革。”指出“废王立武”与《姓氏录》的本质是皇权对门阀的胜利,肯定李治的政治手腕。

? 海外汉学: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,李治统治时期“完成了唐朝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”,其确立的科举制度与法律体系,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治理模板。

李治的统治长达34年,占初唐(618—712年)近一半时间。他承贞观之基,启开元之盛,在政治上打破门阀垄断,在军事上缔造帝国极盛版图,在制度上完善法律与科举,在文化上推动三教融合。尽管因后期与武则天的权力共生关系,被传统史书贴上“懦弱”标签,但其务实的治国策略与超越时代的制度创新,实为初唐政治生态的重要塑造者。正如乾陵前的无字碑——功过是非,留待后人评说,而历史的天平,终将称量出这位被低估帝王的真实分量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