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后的东海,合租屋里暖气还没开足,空气里却渐渐多了一种不服输的热气腾腾。林泽正式转正便投入996加班节奏,他很快发现,尽管每个人都拼得筋疲力竭,合租屋的“互助小组传统”反而变得更加宝贵了——尤其是在朋友求助的夜晚。
这周,陈妍要应聘一家AI初创公司的运维岗。公司对编程有了新要求,每位应聘者要模拟一次Python小项目线上面试,这对社科出身的陈妍来说,无异于攀登高山。平时她最怕技术类内容,可转行的路上她找遍教程还是头大。
阿琛在沙发上大笑:“陈妍姐,加油别怕。林哥可是咱们屋的国民补课教师,编程基础一把抓。你跟着他补习,搞不好再就业都成IT民工了。”
林泽推开部门作业,主动支招:“别怕,只要不用考奥赛我包教包会!今晚你挑最害怕的一道题,我们‘一遍过’。”
陈妍噘嘴撒娇:“我要上技术项目班,你能教我吗?”
“没问题!”林泽给她搬来椅子、调好电脑配置,“Python一小时速通。”
他先耐心问:“你模拟题哪怕最简单的,都卡在哪里?”陈妍苦恼地说:“不知道什么是‘变量’,for循环就像八卦阵,函数看了头就痛……”
林泽没有首接帮她写代码,而是画图解释变量、流程、算法;用“煮面条”“寄快递”等生活案例带入:
“把for循环当成豆角剥壳,每一颗剥开放到箱子就是循环体;变量就是你要出货的快递单,函数嘛——就是你不想天天自己剥菜,写个‘标准化剥豆机’,一按指令就循环剥啦。”
陈妍听得捧腹,边学边记,渐渐走出“技术恐惧症”。
模拟面试前,林泽针对公司职位帮她做了三轮题目练习,每次让她亲手敲代码、不急于展示答案;等她卡在Bug时,他只在旁边点拨要点,不急于包办解决。
合租屋这一夜像临时自习教室。阿琛一边扫地一边捉弄道:“陈妍勿急,出Bug才叫有前途。”苏瑾切了水果,给大家充当应援团,一脸骄傲:“咱们小屋技术靠林泽、人情靠陈妍,情感劳动靠我。”
凌晨两点,陈妍敲出了完全的Python筛选代码,她跳起来在合租群发红包,大声念:“谢天谢地,林泽老师万岁!”
第二天面试顺利。面了技术后,对方还夸她有“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很强”。陈妍回家又笑又哭,一晚上鸡血上头,忍不住在群里发言:“我终于有了进军IT的第一步!”
林泽回房前自嘲道:“说不定以后我的副业就是‘合租集中编程培训’。我们底层青年的技能树,什么都得一起点。”
阿琛打趣:“兄弟,等你成了老板,别忘了我们这群集体‘菜鸟转行员’!”
夜己深合租小屋安静下来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闪光灯下默默成长。林泽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路,发现——正是这些给别人帮忙的夜晚,让他自己也变得更加不怕黑暗与挑战。
他在日记里写:“在帮别人递去光的路上,无形中也给了自己方向。共进退,是城市生活最好的‘抗压良方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