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瑾己经习惯了母亲定期的视频通话。自从毕业离家,只要她在微信状态里不小心流露一点低落,苏母的问候就变得更加频繁。这个午后,东海的天气闷热,小小合租房的阳台被阳光照得发烫,晾衣杆上的衣服和被风托起的纱帘一起荡漾。苏瑾刚刚投递完十几份简历,五封自动回复全部是“您的信息我们己收到,请耐心等待”。她靠在二手椅子上,耳边传来手机轻响。
一通微信视频,苏母坐在家里的圆饭桌边。桌上是刚切好的瓜,桌布上印着熟悉的荷花图案。苏母皮肤晒得有些黝黑,眉宇间却始终带着江南人的温婉。她语气随意地开始:
“瑾瑾啊,这几天累不累?你表姐结婚照你看没?今天你三舅一家去喝喜酒,那姑娘条件一般,男方家一口气买了两套房,办酒席请了一百多桌。咱今年也算身边最大的姑娘了,你看看……”
苏瑾有些无力地笑笑:“妈,婚姻不是比赛,咱不比这个。”
苏母却不打算就此作罢。她放下水果刀,用几乎轻描淡写的语气问:“你和林泽,现在到底啥关系?阿姨上次问你,我还得帮着糊弄。你都多大年纪了?你大表姐三年前就生孩子了。”
苏瑾抬眼望向窗外,街道热浪翻腾,街口小贩吆喝声、上下班的脚步声混杂,像极了此刻她脑中的烦乱——东海的楼宇依然坚定高大,阳光透进来,却照不彻某些厚重的母女对话。
“妈,我们就是关系好,同学朋友。”苏瑾轻轻回应,“现在东海这边啊,压力真的很大,你别信那些新闻里说的,房价随时在涨,找个正经工作都要拼命,女孩子很多都不急结婚。林泽那边也忙着面试。”
苏母叹气,语气一转,变得意味深长:“结婚这事,早晚得考虑。你说,女孩子最黄金的年纪就这些年。爹妈没有多大本事,但总希望你早点成家,安个稳稳的日子。你看隔壁李姨家女儿,现在抱着孩子拿着教师编多稳当。”
苏瑾听得心口有点堵,既无奈又感怀。她一边应付着母亲的关切,一边心里默数这些年被“合适年纪”绑架的瞬间。大学、考研、毕业、工作的每一个节点,全家都能不动声色地拐着弯把婚育的话题递过来。
“妈,你相信我行不行?”苏瑾尽量温和,“我读书这么多年,就是希望先靠自己站住脚,以后能有底气谈婚论嫁。林泽是个好人,可咱不能为了赶进度,让我自己将来想后悔。”
电话那头苏母叹息:“你是想着靠自己,妈也心疼。可女人不能光靠自己,生活久了不安稳,等老了才知道孤单。以后家务事、买房、孩子……不早点考虑,等哪天碰到一个‘好条件’的女孩,你再后悔来不及。”
苏瑾低头,看着自己手里合租房的小房卡,突然有种荒诞感。成长,就像是不断和母亲求同存异的过程。她明白,母亲和上一辈人大多数一样,把一生的安全感寄托在婚姻和家庭,怕女儿受累,怕孩子跟着她一起受委屈,怕她永远漂在外面无人托底。
她试着分担母亲的担忧,把温柔和坚定包裹进声音:“妈,你和爸放宽心。婚姻不是终点,幸福也不是靠一纸证书就能实现。我愿意一点点来。再说……林泽那孩子也还没站稳呢,咱现在就算正式在一起,往后万一他压力比我还大……”
“那不就是两个人一起扛嘛!”苏母声音高了一度,却又很快软下来,“家里房子也能贴你点首付。咱一个女孩子,总要想想长远,不能什么都靠自己、什么都拖。”
苏瑾掌心捏紧合租房钥匙,目光定定地看着窗外。无论母亲怎样觉得难,她都知道自己这条路只能自己走,每个决定都必须自己承担。
母女最后又聊了些往常的家常和琐事。挂断电话之后,苏瑾打开日记本,写下:
“最深爱的人,用爱为你建造围墙,也用爱为你预备靠岸的港湾。人生能自主几分,终究要边走边找自己的方向。幸运的是,有人督促你赶路,不幸的是,也总有人担心你的迟疑。”
天色己晚,东海的夜空被高楼和灯光切分成明暗的碎片。苏瑾踱步阳台,任凭风吹起一缕发丝。那一刻,她在万家灯火里微笑,心底却有一股属于现代女性的倔强和温柔交织:
——我可以承担一切压力,但每一步都要自己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