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,这一次韩府,也筹出了不少黍米。
也是因为。
一是,韩耿身为上京户部尚书,官家有事,他也应该必须,要首当其冲。
虽然,这次筹备这些黍米,大多都是用了魏氏自己店铺里,赚来的银子。
甚至,连淑妃韩轻言,也动用了私库。
加上李织语他们送来的差不多五十车黍米,干青菜干野菜,总算凑成了一百多车,也即刻送往了西北受灾地区。
官家也是松了一口气。
他虽居高位。
但是,域内各地,地面面积宽广,那个地方,都各有事,也各需要,他也不可能,第一时间,能全部解决所有问题。
但是,这一次。
却是,淑妃韩轻言,联合自家,及干妹妹一家,替他解决了这一个难题,他也记下了这一个好处。
接下来的事情,也好办多了。
陆续也有一些上京的达官贵族们,帮忙捐献了一些黍米及其一些衣物,但是,没有那么多。
可是总归,暂时解决了一下,西北雪灾的事情。
而另一边。
江南,余县。
己经进入了十一月。
也正式到了冬茶采摘的时候。
江南气候,没有那么冷。
也没有落雪。
所以,采茶的时间一到,禾农们便纷纷开始上山,按照县令派差吏们下来通知的要求,开始采摘新茶。
新茶收到后,送到工坊。
县主李织语只示范,炒出一锅新茶之后,便不再管了,现在,工坊里的那些签下契书的府内下人坊工,都己经因为秋茶,变成了茶师,一遍看过之后,也很快学会,因而也不用她再操什么心。
李织语也松了口气。
但是,每日也会来上工坊一次。
顺便检查一下,这些坊工炒出新茶的质量。
……。
新的冬茶,炒出之后。
也是马上装罐,派人送往上京。
自然,宫中,魏氏处,要先送上一些。
然后,再充入铺子。
这一次,李织语还是没有涉足售卖冬茶的那些茶铺。
不过到是在上京几个比较热闹的地方,开了几间茶肆,一间两层,不但泡有各种茶招待客人,而且,茶肆的二层之上,不但供应各种茶,及各种茶点,而且,还请了一个说书老者,每日在此说一段话本及一些老段子。
自然,这些个说书老者,也是李织语请的,那些话本,和老段子,也是李织语专门自己写的,当然,她开这些茶肆,一是为了挣银钱,二也是为了收集一些商业上的信息。
宋时网络不发达,这些便成了她放在上京,给她提供信息的耳目,当然,也顺便替淑妃韩轻言,及干娘魏氏,给她传递一些消息。
毕竟一个宫中,一个户部尚书府,许多事上也比较不方便,而且,也很让一些有心人注意,引起不便。
冬茶全部采摘,炒出,并送入上京之后。
很快,也到了岁末。
然后,便是宫中照例的大年除夕宫宴。
不过这一年,比较简单些。
新岁过后。
到了正月十五之后,各部官衙开始上衙的时候。
一道新的旨意,也在上京宫中发出。
宫里,吏部同时派出內侍,吏官。
快马加鞭,到了江南东路苏州府,常苏松(常州)余县。
宣旨。
因去岁冬日,帮助西北雪灾有功。
特擢升原余县县令魏书亭为常苏松(常州)知州。
加赐,原慧敏县主李织语。
为慧敏郡君,并赐府邸一处。
可自选址修建,允挂亲赐爵位府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