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论,是科举考试中相对灵活、也更能体现考生见识和思想深度的部分。它通常会针对当前的某个具体时政问题,要求考生分析利弊,提出对策。
当林晏拿到第二场的考卷时,目光落在题目上,心中不由得微微一动。
“论江南漕盐积弊及疏通之策。”
漕运和盐政,历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,也是弊病丛生、利益关系最为复杂的两个领域。尤其是在江南这片富庶之地,漕运的效率、盐引的发放、私盐的泛滥、以及其中牵扯到的官商勾结、侵吞舞弊,更是积弊己久,成为了困扰朝廷的一大难题。
出题者选择这样一个题目,显然不仅仅是想考察考生的经史功底,更是想看看他们是否对国计民生有所关注,是否具备洞察时弊、提出可行对策的“实学”能力。
这,恰恰是林晏的强项!
他虽然对明代漕盐制度的具体细节了解有限,但他拥有现代人的宏观视角和系统性分析能力!他知道漕运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河道淤塞、管理混乱、层层盘剥;他知道盐政积弊的核心在于官盐价格过高、盐引制度僵化、以及由此导致的私盐猖獗和对朝廷税收的巨大侵蚀。
更重要的是,他知道这些积弊背后,往往隐藏着庞大而顽固的利益集团!想要真正“疏通”,绝非易事,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蛋糕,引来疯狂的反扑!
这篇文章,想要写好,既要敢于首言积弊,切中要害,又要……拿捏好分寸,不能过于“愤青”,提出一些不切实际、甚至会引火烧身的激进方案。
林晏沉吟片刻,心中己有腹稿。
他决定,在文章中,先是引经据典,从历史的角度,阐述漕运与盐政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,强调其“国之血脉”、“民生所系”的地位,将立论拔高到足够的高度。
然后,笔锋一转,开始毫不留情地揭露当前江南漕盐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:
漕运方面,他会重点指出运河年久失修、多处淤塞,导致运力低下、耗费巨大;管理上,各级官吏相互推诿、效率低下,更有甚者,监守自盗,中饱私囊;漕丁生存困境,待遇微薄,逃亡现象严重……
盐政方面,他会尖锐地批评官盐价格过高,远远脱离百姓的购买能力,导致“民不敢食官盐,而私枭之盐遍天下”;盐引制度僵化,发放不公,往往被少数与官府勾结的大盐商所垄断,他们囤积居奇,牟取暴利;而官府对于私盐的打击,往往只针对那些零散的小私贩,对于背后真正的大私枭和保护伞,却常常束手无策,甚至同流合污……
在列举这些积弊时,林晏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指责上,而是尽可能地引用一些具体数据和案例,使得文章的批判更具说服力和冲击力。
他的措辞,虽然依旧遵循着策论文章应有的庄重和严谨,但字里行间,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锋芒!那是一种对底层疾苦的深切同情,对贪官污吏的强烈愤慨,以及……对这积重难返的体制的沉痛忧思!
他写到漕丁在寒风中拉纤,脊背被纤绳勒出血痕,却依旧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时,笔尖微微颤抖。
他写到沿海百姓因为买不起昂贵的官盐,只能冒险煮海水、或者向私贩购买劣质私盐,甚至因此家破人亡时,墨色似乎都变得沉重了几分。
他写到那些脑满肠肥的盐商,与尸位素餐的官员勾结,将本该属于国库的巨额财富,中饱私囊,却对百姓的死活漠不关心时,字迹中隐隐透出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!
这不仅仅是在写一篇应试的文章,更像是在替那些无法发声的底层百姓,发出一点微弱的呐喊!
当然,仅仅揭露问题是不够的。策论的关键,在于“策”。
在文章的后半部分,林晏开始针对前面提出的种种弊端,逐一提出自己的“疏通之策”。
对于漕运,他提出要“浚河道、修水利、固堤防”,建议朝廷加大投入,组织人力,对运河进行系统性的疏浚和维护;在管理上,要“明权责、严赏罚、裁冗员”,建立更加高效透明的管理体系,严惩贪腐;对于漕丁,则要“增工食、恤老弱、给田地”,改善他们的待遇,稳定人心。
对于盐政,他的建议更加大胆。他提出要“降官价、改引法、开民灶”,主张降低官盐价格,使其接近百姓的购买力,从根本上压缩私盐的生存空间;改革僵化的盐引制度,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,打破少数盐商的垄断;在部分沿海地区,甚至可以考虑有限度地开放民间煮盐(所谓“开民灶”),将其纳入官方管理,变“堵”为“疏”。
这些对策,有些是基于他对现代经济学原理的理解,有些则是借鉴了历史上一些改革家的某些做法,并结合明朝的实际情况,进行了调整和包装。
他知道,这些对策,尤其是盐政方面的改革,必然会触动巨大的利益集团,实施起来困难重重。但他还是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。
因为他相信,真正有见识、有担当的考官,看到这些建议,一定会明白其中的价值和勇气。
当然,为了避免显得过于“激进”,他在提出这些对策的同时,也反复强调要“循序渐进”、“因地制宜”、“慎之又慎”,并且要“以雷霆手段,惩治不法,方能扫清障碍,推行新政”。将改革的决心和策略的稳健,巧妙地结合起来。
洋洋洒洒数千言,一气呵成!
当林晏写完最后一个字,放下笔时,只觉得胸中那股积郁之气,随着笔墨的挥洒,宣泄而出,畅快淋漓!
他仔细地通读了一遍,确认文章逻辑严密,论证有力,对策也算周全,虽然言辞犀利,但并未超出臣子言事的本分。
他相信,这篇策论,足以展现出他远超同侪的见识和格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