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:家庭 的 温暖
段家的家庭聚会再次举行,这次的氛围格外温馨。家族成员们欢聚一堂,分享生活的点滴。武清和段文的孩子也逐渐长大,成为了家族的新希望。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和智慧,继续为家族和社会贡献力量。
在聚会上,孩子们活泼地穿梭在长辈之间,天真的笑声回荡在整个屋子里。段文看着孩子们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拉过武清的手,轻声说:“咱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,越来越懂事了。”武清靠在段文肩上,温柔地回应:“是啊,有他们在,咱们这个家会越来越好。”
这时,一个孩子跑到段文面前,仰着小脸说:“爸爸,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你和妈妈一样,帮助更多的人。”段文摸了摸孩子的头,鼓励道:“好,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做到。”
大家围坐在一起,一边品尝着美食,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。那些曾经的困难和挫折,在如今的温馨氛围中,都化作了珍贵的回忆。这场家庭聚会,不仅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,也让每个人都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。聚会结束后,大家带着满满的幸福,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,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。
金秋十月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青石板上,段家的百年老宅里弥漫着新翻泥土与桂花糕的香气。铜制门环被小丫鬟擦得锃亮,每一声清脆的叩响都惊起厅堂角落里安睡的狸花猫。段文换上织金长袍站在天井中,袖口暗纹随着他弯腰查看炭炉上的铜壶微微晃动,壶嘴冒出的白气在晨光里袅袅如游龙。
"阿爷!"七岁的小棠提着竹编篮子从后园跑来,沾着晨露的桂花簌簌落在段文肩头,"今年的丹桂比去年开得更盛呢!"段文接过篮子时,温热的茶汤刚好漫过白瓷杯沿,案几后传来武清低柔的笑声:"这孩子,莫不是把半座后山都摘来了。"老宅的青砖地面在晨光中反射出柔和的光泽,武清缓步走来时,云肩上金线绣的藤萝叶在光影中轻轻摇曳。
中堂的八仙桌早己摆满提前备好的枣泥卷和松子酥,段文的三弟段睿正逗着周岁幼子玩耍,那孩子抓着红绸带咯咯首笑,奶声奶气喊着"叔父"。角落里段文的外祖母斜倚湘妃榻,银丝发髻间插着翡翠扁方,手中描金团扇半掩着笑纹:"瞧瞧这满堂儿孙,我这把老骨头能活到今日,也是沾了文儿和清儿的福气。"武清忙起身搀扶,青瓷茶盏在婆媳手中轻轻相碰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午后阳光透过海棠纱窗斜斜洒进书房,段文握着狼毫的手微微顿住——两个孩子正把镇纸当玩具,在案上追逐打闹。小棠举着镇纸嚷着:"爹爹快看,我抓到小兔子啦!"段武清含笑看过来,发间晨曦未褪的露珠在珠帘下折射出虹彩。院外忽传来悠长的驼铃声,段睿双手抱拳进门:"大哥,叔父携着家眷从扬州回来了。"段文长身而起时,衣袖扫过案上未干的墨迹,晕开一片青黛色的云。
阖家围坐的正堂烛火通明,段老爷子抚着白须听长孙讲着私塾趣事,武清给长辈们添茶的手腕上金镯轻晃。小棠突然挽住段文衣袖,圆睁的眼眸亮如星子:"阿爹,日后我也要像您和娘亲一样行医,给全村人治伤。"段文抬手揉乱他发顶时,窗棂外恰好掠过南归的雁阵,武清起身关窗的动作让珠帘叮当作响。
夜风起时,厅堂里飘起袅袅丝竹声。段文的表妹在廊下弹奏古筝,错金琴身在月光中泛着幽蓝微光。武清靠在檐下轻声哼着吴歌,怀中的婴儿己睡得沉稳,呼吸声与远处蛙鸣交织。段睿的幼子突然挣脱母亲怀抱,摇摇晃晃奔向武清,奶声奶气喊着"姑姑"。烛火跳跃间,段文看见武清发间不知何时沾了两瓣落花,在月色下竟与鬓边银霜难以分辨。
等到更漏滴尽三更时,老宅的灯火渐次熄灭。段文携武清缓步回房,月色把两人身影拉得老长。露水浸湿了武清的绣鞋,段文俯身为她拂去裙角的草叶,手指却沾染了夜来香的清气。院中的老银杏沙沙作响,似在低语着百年往事。武清靠在段文肩头轻声道:"这满堂儿孙,日后便是我们留给这老宅的根脉了。"段文掌心传来温热的触感,那是她腕间祖传的赤金手镯,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。
晨曦再度叩响窗棂时,段家的厨房己升起袅袅炊烟。面点师掀开蒸笼的刹那,腾起的白雾中依稀可见武清忙碌的身影,她系着的藕色围裙己被面粉染成霜花。段文站在檐下望着这一切,恍惚间忆起二十年前初入段家时,也是这样的场景——新婚夫妇携手站在晨光里,身后是初绽的玉兰与未醒的旧宅。院子角落里,小棠正学着用扫帚清扫落叶,小小的身影在晨光中被镀上一层金边,恰似当初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