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生态文化论坛圆满收官,雨林部落和沙漠地区项目组瞬间成了“香饽饽”。世界各地的合作意向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飘来,晓兰和晓梅的办公桌被来自五湖西海、形形色色组织的合作提案与邀请函层层覆盖,都快找不着桌面了。这些提案里,有科技感满满的环保企业,拍着胸脯要带来“黑科技”助力沙漠变绿洲;还有文化味儿十足的学术机构,摩拳擦掌要深挖部落文化的宝藏。部落成员们兴奋得像过年一样,但心里也都清楚,这沉甸甸的机遇背后,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晓兰坐在堆满文件的桌前,一边快速翻着那些合作文件,一边对晓梅感慨:“嘿,这可是百年一遇的好机会,咱们可得紧紧抓住,不过也得像挑西瓜一样,精挑细选,绝不能头脑一热就随便合作。”晓梅用力点头,眼睛亮晶晶的,满是对未来的期待:“那可不,咱们得找那些跟咱们一条心,真心想一起为生态和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伙伴。”
经过一番像侦探破案似的仔细评估和热烈讨论,部落终于敲定了合作对象。一家在环保科技领域“称霸”的企业成功入选,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,会给沙漠植被恢复项目送来超级耐旱的植物品种,还有超智能的灌溉系统,简首像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。与此同时,一个在国际上响当当的文化基金会也凑了过来,对部落的文化传承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,大手一挥,计划资助一系列文化保护和推广项目,要把部落文化好好包装包装推向世界。
可谁能想到,这合作的路刚迈出第一步,麻烦就接踵而至。和企业签合同的时候,那合同条款密密麻麻,像一团乱麻,技术引进、知识产权、收益分配……各种专业术语让人眼花缭乱。部落成员们大多没什么商业谈判的经验,看着这一沓沓厚厚的合同,感觉脑袋都要大了一圈,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晓兰和晓梅可没被吓倒,她们开启疯狂“充电”模式,到处找行业专家虚心请教,一有空就扎进线上培训课程里,常常为了一个条款研究到深夜,一心要在保障部落利益的前提下,把这合作稳稳拿下。
文化项目推进的时候,又遇到了文化差异这个“大怪兽”。国际文化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对部落文化的理解就像隔了一层雾,提出的一些推广方案完全是西方那一套,把部落文化原本的韵味弄得面目全非。晓梅没有丝毫抱怨,而是耐心地当起了文化讲解员,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给他们解释部落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,还热情邀请他们到部落里住上一段时间,亲身去感受部落文化的魅力。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和调整,双方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,既保留了部落文化的原汁原味,又能让国际社会轻松接受。
这边文化合作的事儿刚理顺,那边部落生态旅游又出了新状况。随着游客越来越多,雨林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垃圾处理、资源消耗等问题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。晓兰一看这情况,马上行动起来,迅速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生态保护小组,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游客行为规范,还加大了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力度,就像给雨林穿上了一层“保护铠甲”。
有一次游客高峰期,游客数量远超想象,有些游客把行为规范当成了耳旁风,在雨林里乱扔垃圾、随意破坏植被。生态保护小组成员眼疾手快,立刻上前制止,还苦口婆心地给游客们讲解雨林生态的脆弱和保护的重要性。好在游客们还算通情达理,听了解释后,纷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保证以后一定遵守规定。这次事件让部落成员深刻意识到,生态保护这条路还长着呢,管理和宣传必须时刻加强,一刻都不能松懈。
虽说挑战一个接着一个,但晓兰和晓梅总是满脸笑容,乐观积极。她们就像两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,带着部落成员在困难堆里左冲右突,不断调整策略,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。每一次成功克服困难,部落就像升级打怪后的勇士,变得更加强大,地球家园的生态与文化保护事业也跟着向前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