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七章:借尸还魂与科学
谢莺眠眉头微蹙。
她一个来自二十九世纪的灵魂,占据了原主的身体,用原主的身份活下来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她就属于借尸还魂的范畴。
“详细说说。”谢莺眠道。
岁岁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。
想了想,它道:“妹宝,你应该知道,人类的记忆可以通过转化为生物信号数据这种方式存储吧?”
谢莺眠点点头。
她知道。
记忆存储技术可以实现,但不普及,主要是储存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记忆。
比如,发明出廉价营养液,结束了持续将近一个世纪大饥荒的那位老爷子。
老爷子死后,记忆被国家生物数据馆永久保存,以便后人瞻仰。
普通人缴纳不起昂贵的保存费,也不会去做这种事。
岁岁道:“这项研究最初是,将某一个人的记忆转化为特定的生物量子信号,转移到仿生人脑袋里。”
“仿生人终究不是人,适配度非常低,最初的实验算是失败了。”
“后来,研究者想将记忆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脑袋里。”
“为了方便区分,我们分甲和乙吧。”
“甲的记忆转化为生物量子信号,乙是健康活人,研究者将乙的记忆彻底清除后,将甲的记忆转移到乙脑袋里。”
“躯体是乙的,但记忆是甲的,甲等同于通过乙的身体成功复活。”
“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起死回生。”
“这项研究特别受年老富豪的欢迎,年老富豪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躯体,等记忆转移完成后,年老富豪在新的年轻躯体里重新活过来。”
“因为匹配度的缘故,新躯体有一些后遗症,等这躯体坏掉后,再找另外一具年轻的躯体,以此来完成长生不死。”
岁岁所说的这个研究,谢莺眠有印象。
她记得,这项研究是某个私人研究所研究的,研究成功后也只在富豪圈流传开。
不少年迈将死的富豪通过这种方式重生。
富豪想要重生,必须要找到新的躯体,这躯体还必须是人,年轻且身体健康的人。
富豪们通过暗网大数据匹配到适配的年轻人,为了避免失败,一次需要十几个甚至更多的适配度适中的人。
富豪们利用各种方式骗这些年轻人签下捐献合同。
换言之,富豪们的重生,是以无数年轻生命为代价的。
这项研究过于黑暗,持续了没多久就被爆了出来。
民愤激昂,星网上全是讨伐声。
事件影响过于庞大,惊动了国家高层。
国家立马下令逮捕了研究所的所有人,研究被叫停,所有的数据都被封存销毁,实验设备也被销毁。
富豪家族企业被民众抵制,濒临破产。
那些替换了记忆的富豪也因为研究所被封禁无法应对相应的后遗症,痛苦死去。
谢莺眠:“你想说什么?”
岁岁苦恼地揪了揪自己的小小龙角:“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,我甚至不知道我怎么就想起这项被封禁的研究了。”
“妹宝,我总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。”
“我……我不知道该说什么,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说,我就是,我就是,啊啊啊啊,好烦好烦。”
谢莺眠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岁岁,只能轻轻拍着岁岁的小龙角。
她发现,拍岁岁的小龙角,可以让岁岁快速入睡。
果不其然。
在她拍了两下后,烦躁的岁岁很快进入休眠状态。
谢莺眠将岁岁收到了空石空间里。
马车里,只余下谢莺眠和虞凌夜两人。
谢莺眠在虞凌夜腿上躺下来。
她闭着眼睛,深深地叹了口气,如呓语一般:“你怎么看?”
虞凌夜道:“没必要困扰,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测。”
谢莺眠怔了一下。
是啊。
这些都是她和岁岁的猜测。
实际情况如何,他们并未掌握实际证据。
她和岁岁所纠结的这些没有任何意义。
谢莺眠笑道:“你说得没错,是我们当局者迷了。”
马车晃晃悠悠。
在一片蛙声和鸣蝉中缓缓前行。
此时已是三更时分。
云彩厚重,遮住了弯弯的小月牙。
月牙被遮住后,夜色漆黑,只余马车上悬挂的灯笼在夜幕中摇曳。
一阵风来。
马车上悬挂的几盏灯笼也被吹灭。
四周立马陷入到黑暗中。
赶车的扶墨立马拉住缰绳。
深夜赶路本就危险,若是看不清前面的路,会更加危险。
“王爷王妃,乌云遮月,灯笼也突然熄灭,无法赶路,稍等一会儿,等我重新点燃灯笼。”
扶墨一边说着一边下车来。
回程的灯笼一共点了四盏。
四盏灯笼全部点燃后,云彩也移开,露出了那枚弯弯月牙。
扶墨回到车上,拿起鞭子。
想要挥鞭启程时,余光瞥见了挂在旁边的笼子。
原本该装满黄鼠狼的笼子,不知什么时候空了!
空了!
扶墨提起笼子。
笼子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一道口子。
那道口子不算大,仅仅够通过一只黄鼠狼。
显然,那些黄鼠狼就是通过这道口子一个个逃出去的。
扶墨气笑了:“难怪人们都说黄皮子精明,果然精明,都这样子了还能逃掉。”
“下次换铁笼子,看你们怎么逃。”
扶墨对谢莺眠和虞凌夜说:“王爷王妃,黄鼠狼们逃了,全逃走了,怎么办?”
谢莺眠看了虞凌夜一眼。
两人相视一笑。
虞凌夜道:“天甲,可以去追了。”
谢莺眠的目的从来不是等着守墓人来救这些黄鼠狼。
守墓人只要不是傻子,就不会独闯守卫森严的凌王府。
所以,要反其道而行之。
笼子上有她特制的药粉。
黄鼠狼在笼子里待过,就会沾染上那无色无味的粉末。
沾染上之后七天之内有效。
只要七天之内这些黄鼠狼去找守墓人,他们就能顺藤摸瓜。
天甲领命而去。
回程的时间比预想中要慢。
待他们到达上京城门口,丑时已过半。
城门不远处,聚集了第二天进城卖农货或者山货的城郊百姓。
这些百姓舍不得住店的钱。
天气不算热也不算冷,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在墙根地下随便铺一些草,席地而眠。
马车的声音惊醒了一些没睡着或者睡眠轻的人。